1.血液循环加速
输液时,由于液体温度较低,导致血液循环加速,以增加热量交换。此时需要提高输液温度,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和不适感。
2.血管通透性增高
当患者存在炎症、过敏等病理状态时,会导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使血液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针对这种情况,在输液过程中可以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来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
3.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静脉壁损伤和血流滞缓引起的局部无菌性炎症。输液时,如果液体过热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静脉壁的损伤。对于静脉炎患者,应避免使用过热的液体进行输液,可采用间歇性滴注的方式减轻静脉壁的负担。
4.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特定部位凝固而阻塞血管的过程。高温可能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产生,进而诱发血栓形成。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包括定期活动、穿着弹力袜以及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
5.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严重感染引起的机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的一种危重病。输液加温后,体温上升,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加温导致体温过高。
建议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有既往史的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