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肱动脉和桡动脉穿刺法

肱动脉和桡动脉的穿刺方法都是通过使用穿刺针在手臂上进行操作。这两种方法都用于诊断性检查、治疗性和紧急情况下的抢救。

1. 肱动脉穿刺:首先,在肱二头肌腱外侧缘2-3cm处选择穿刺点,并消毒局部皮肤。然后用穿刺针垂直进针至肱动脉腔内。一旦进入动脉腔,可以向导管中注入造影剂以显示血管的情况或者输注药物到动脉中进行治疗。最后,将穿刺部位包扎固定并观察是否有出血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 桡动脉穿刺:与肱动脉穿刺相似,但是在桡骨茎突上方2-3cm处选择穿刺点。穿刺成功后,可以通过穿刺针连接到注射器上抽取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也可以通过导管输注液体或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肱动脉和桡动脉穿刺都有一定的风险,如血肿、感染、动静脉瘘等。因此,在进行这些操作之前需要由专业医生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决定是否适合进行穿刺。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请立即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2023-12-18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桡动脉穿刺后假性动脉瘤治疗
桡动脉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采取经皮穿刺瘤体硬化剂注射、经皮穿刺瘤体内栓塞、经皮经股动脉入路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经皮经骨隧道重建术等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经皮穿刺瘤体硬化剂注射 通过将一种化学物质注入瘤体内使其收缩,减少血流量并促进愈合。硬化剂能使局部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封闭瘤腔;此法简便易行且具有微创特点,在门诊即可完成操作。 2.经皮穿刺瘤体内栓塞 采用介入技术将微粒材料送至瘤体内,堵塞瘤颈处的漏洞,阻断血液流入瘤体。微粒材料能够机械性地堵塞瘘口,同时还可以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增强粘连作用,进一步巩固堵塞效果。 3.经皮经股动脉入路内膜剥脱术 使用特殊的导管系统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进入体内,找到受损的动脉位置后进行修复手术。该手术旨在移除狭窄或阻塞部分的内膜组织,恢复血流畅通。对于桡动脉穿刺后的假性动脉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通过外科手术将一段健康的人工合成或生物材料制成的血管连接到患者自身的外周动脉上,以建立一条新的血流通路。该方法适用于无法用传统手段修复的复杂病变区域。可改善远端肢体循环状态、缓解缺血症状。 5.经皮经骨隧道重建术 利用特殊工具在骨骼内部创建一条通道,然后植入人工材料来加固和支撑这条通道。该措施适合于因创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骨质薄弱区域所引起的并发症。通过增加骨头强度来预防骨折再次发生。 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此外,建议患者遵循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栓形成。
桡动脉穿刺形成血栓的原因
桡动脉穿刺后形成血栓可能是导管内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凝固功能异常、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自身抗凝治疗不足等原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1.导管内血流缓慢 当导管插入桡动脉后,由于导管内径较大、局部狭窄等原因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此时红细胞容易黏附和聚集,进而形成微血栓。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应使用较小直径的导管,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血压水平。 2.血管壁损伤 血管壁损伤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纤维化,这些变化可能促进血小板活化和粘附,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遵医嘱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两种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能够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 3.血液凝固功能异常 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维生素K缺乏症,可导致出血倾向,但同时也增加了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针对此类病因,需要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以纠正凝血障碍,例如新鲜冷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4.术后长期卧床 术后长期卧床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流淤滞,使血液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了血液凝固状态,促进了血栓的形成。为预防此现象的发生,术后需尽早进行床上或床旁活动,如踝泵练习,以改善血液循环。 5.患者自身抗凝治疗不足 患者自身抗凝治疗不足是指未能按时服用抗凝药物或药物剂量不够,无法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因子的功能,增加血栓发生的概率。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调整患者的抗凝方案,例如更换抗凝药物或者调整用药时间及剂量,如从华法林钠片改为达比加群酯胶囊。 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病情恢复。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