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扎出淤青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操作不当、针刺深度过深或者过浅、药物影响以及护理不佳等。建议出现上述情况后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1.凝血功能障碍:若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则在针灸时可能会因为无法正常止血而引起淤青的情况发生。此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观察即可。
2.操作不当:如果医生在针灸过程中未完全将针退出皮肤,或者是留针时间过长等,均有可能会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导致针灸部位出现淤青的症状。此时需要由专业医生重新调整针法,以改善症状。
3.针刺深度过深或者过浅:针灸时的进针深度对于是否会出现淤青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进针深度要适中,如果进针太深则容易损伤到神经和血管,从而引发淤青的现象;但如果进针太浅则不能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也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因此,在针灸前应由专业的中医医师确定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药物影响:部分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若患者正处于月经期,且正在应用含有该类成分的药物,则可能导致针灸部位出现淤青的情况。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继续治疗,待停药一段时间后再行针灸。
5.护理不佳:若患者针灸后立即洗澡或沾水,则可能会由于针孔遇水感染等情况而导致针灸部位出现发红、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化脓的情况。此时应及时就诊并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此外,还可能是由于患者自身体质较差等原因所致,若经常出现此类情况,也可咨询医生,必要时可通过热敷等方式缓解不适。同时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