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可引起牙龈出血,而慢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出现此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血小板减少症:若患有原发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则会出现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的症状,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流鼻血等。此时需要遵医嘱使用泼尼松龙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注射液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还需通过输注血制品改善贫血和止血的情况。
2.慢性白血病: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常表现为无痛性脾大、发热、盗汗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受抑制,使体内血小板含量减少,进而诱发上述情况。对此应遵医嘱选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比如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尼洛替尼胶囊等。
3.系统性红斑狼疮:通常由感染、阳光照射等因素所致,患病后因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沉积,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从而影响到血液凝固,还会伴随有疲倦、肌无力、厌食、水肿、腹胀等情况。此类患者需配合医生应用醋酸地塞米松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治疗。
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放射病也可能引发上述现象。如果长期服用抗肿瘤药、抗结核药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可能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损害,也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不适表现。建议遵照医嘱停止用药或者更换其他替代药物来缓解症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进食坚硬的食物,以免加重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