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胸闷气短的原因

中医胸闷气短多考虑是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心脾两虚

可能因长期过度劳累,可能会伤及心脾,导致心脾两虚,会影响体内血液循环,从而出现胸闷、气短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归脾丸、人参健脾丸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心虚胆怯

如果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心虚胆怯,会出现心悸、失眠、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安神温胆丸、酸枣仁合剂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放松心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3、心阳不振

可能因长期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体内血液循环,从而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桂枝甘草汤、参附强心丸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气滞血瘀

如果长期情绪过于激动,可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气滞血瘀,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血府逐瘀丸、柴胡舒肝丸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5、痰湿内阻

如果长期饮食不当,经常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湿热内蕴,从而影响体内气血运行,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半夏天麻丸、六君子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合理调整饮食习惯,适当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2023-09-22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胸闷气短的中医辨证治疗

胸闷气短在中医上多考虑是心虚胆怯、心阳不振、痰湿内盛、脾气虚弱、心气阴两虚等引起的。

1、心虚胆怯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或久病体虚,或年迈体衰等所致。心主血脉,心虚胆怯,心失所养,可致心神不宁,出现胸闷气短等症。临床上常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可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2、心阳不振

多因久病失养,或劳伤过度,或年高体弱,或阳虚等所致。心阳不振,温煦失职,气化无权,可致胸闷气短等症。临床上常用桂枝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可起到温补心阳的作用。

3、痰湿内盛

由于脾虚,运化失健,导致痰湿内生,痰湿壅滞于肺,肺失宣降,可致胸闷气短等症。临床上常用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可起到温阳化饮,健脾祛湿的作用。

4、脾气虚弱

由于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可导致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从而出现胸闷气短等症。临床上常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等治疗,可起到补脾益气的作用。

5、心气阴两虚

多因久病失调,或劳伤过度,或情志不畅等所致。心气阴两虚,可致心神失养,出现胸闷气短等症。临床上常用生脉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可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胸闷气短的中医辩证是什么

胸闷气短的中医辨证通常包括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心阳虚、肾气虚等。

1、肺气虚

肺气虚是指肺的生理功能减弱,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喘息、咳痰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补肺汤、玉屏风散等药物治疗。

2、脾气虚

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等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药物治疗。

3、心气虚

心气虚是指心气不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年迈体衰、劳伤过度、久病不愈等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面色淡白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养心汤、保元汤等药物治疗。

4、心阳虚

心阳虚是指心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桂枝甘草汤、参附强心丸等药物治疗。

5、肾气虚

肾气虚是指肾之气不足,多由房劳过度、久病伤肾、七情所伤等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乏力、小便清长、面色白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药物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注意饮食健康,可以适当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南瓜粥等,也可以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香蕉、菠菜等,从而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也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但是不建议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否则会影响到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