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期间尿常规检查时发现尿蛋白的常见原因包括肾毒性、药物影响、感染、糖尿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等。建议完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血肌酐测定等相关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
1.肾毒性:如紫杉醇类抗癌药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并且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低钾血症和高镁血症的发生。另外,顺铂、吉西他滨等药物也会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损伤,进而引发上述情况。
2.药物影响:若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病史,在应用卡铂、伊立替康等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发血压升高,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而发生恶性高血压脑病,此时则会出现尿蛋白的情况。
3.感染:如果患者在接受化疗的同时合并有泌尿系感染,则易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表现为尿蛋白阳性。此外,还可能伴随发热、寒战、腰痛、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4.糖尿病:对于既往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接受化疗后由于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继而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的发生,也可出现上述表现。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
5.慢性肾脏疾病:若患者本身就存在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其肾功能逐渐减退,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此时也会出现上述症状。
除上述常见的因素外,若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服用抗肿瘤药物不当或者用药剂量过大,也可能会影响机体代谢而导致尿蛋白异常。因此,针对此类现象需要及时明确具体病因后再遵医嘱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