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期间尿常规检查出现尿蛋白是怎么回事

2023-12-18369人阅读

化疗期间尿常规检查时发现尿蛋白的常见原因包括肾毒性、药物影响、感染、糖尿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等。建议完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血肌酐测定等相关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

1.肾毒性:如紫杉醇类抗癌药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并且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低钾血症和高镁血症的发生。另外,顺铂、吉西他滨等药物也会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损伤,进而引发上述情况。

2.药物影响:若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病史,在应用卡铂、伊立替康等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发血压升高,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而发生恶性高血压脑病,此时则会出现尿蛋白的情况。

3.感染:如果患者在接受化疗的同时合并有泌尿系感染,则易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表现为尿蛋白阳性。此外,还可能伴随发热、寒战、腰痛、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4.糖尿病:对于既往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接受化疗后由于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继而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的发生,也可出现上述表现。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

5.慢性肾脏疾病:若患者本身就存在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其肾功能逐渐减退,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此时也会出现上述症状。

除上述常见的因素外,若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服用抗肿瘤药物不当或者用药剂量过大,也可能会影响机体代谢而导致尿蛋白异常。因此,针对此类现象需要及时明确具体病因后再遵医嘱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质+,怎么回事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质+,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导致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针对性的治疗。

1、生理性因素

如果患者在做尿常规检查之前,进行了剧烈运动,或者是吃了大量高蛋白的食物,可能会导致尿液中出现尿蛋白质+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常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质+的情况就会逐渐消失。

2、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指因感染、疾病等多种原因造成肾小球损伤并伴有炎症,从而出现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可出现尿蛋白质+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药物减轻水肿,从而缓解症状。

3、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指病原微生物侵犯肾盂以及肾实质引起的疾病,患者可出现尿蛋白质+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4、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指肾小球损伤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方环磷酰胺片、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治疗。

5、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肾小球硬化,临床上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医,明确疾病,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