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生气就腹胀是怎么回事

生气时可导致肝气郁结、脾虚气滞等证候发生,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胃失和降,出现胃内气体蓄积而表现为腹胀。若经常在生气后出现腹胀症状,则可能与肝气不舒、肝火上炎、痰浊中阻、瘀血内停等因素有关。

1.肝气不疏:由于长期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原因,导致情志失调,引起肝的疏泄功能障碍,日久则导致肝气郁结。此时肝主疏泄的功能异常,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腹胀的症状,并伴有胸胁胀痛、嗳气频作、食少纳呆、月经不调等症状。建议遵医嘱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

2.肝火上炎:多因情志不遂,或外感热邪所致,会导致肝经之火旺盛,火热之邪向上熏蒸于头面部,扰乱心神,致使心神不宁,可能出现头晕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腹胀便秘等症状。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龙胆泻肝丸进行调理,起到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

3.痰浊中阻:如果经常处于忧思恼怒的情绪之中,或者长时间饮食不当,过量进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均可导致水谷不得消化,聚为痰浊,困遏中焦,导致脾胃升降失司,出现腹胀的情况。同时还会伴随形体肥胖、肢体浮肿、眩晕、苔白滑、脉弦滑等症状,需遵医嘱应用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以达到燥湿化痰、消痞除满的目的。

4.瘀血内停:由于七情所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受阻,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瘀血内停。此时患者也可出现腹部胀满不适的表现,并且会伴随面色晦暗无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等症状。此时需要遵医嘱应用桃仁红花煎合苍附导痰丸加减治疗,具有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5.其他原因:如肠梗阻、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其中肠梗阻患者通常是由于肠道粘连、肿瘤压迫等情况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继而引发腹胀表现,可通过灌肠解除梗阻。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以免诱发机体不适。另外,还应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减少患病风险。

2023-12-07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生气就抽筋是怎么回事
生气就抽筋可能是肌肉紧张、电解质紊乱、缺钙、癫痫、脑梗死等疾病的表现,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若症状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尽快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肌肉紧张 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肌肉收缩增强,进而引起肌肉紧张。这种紧张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一步加重肌肉痉挛。针对肌肉紧张引起的抽筋,可以考虑使用热敷、按摩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 2.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是指体内电解质浓度异常,如钠、钾、钙离子浓度失衡,会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从而出现抽筋的症状。纠正电解质紊乱通常需要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电解质溶液进行治疗。 3.缺钙 缺钙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易发生肌肉痉挛,所以会出现抽筋的现象。对于缺钙引起的抽筋,可以通过补充钙剂来改善症状,例如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钙片、碳酸钙D3咀嚼片等药物。 4.癫痫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可表现为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抗癫痫药物是主要治疗方法,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巴比妥片、卡马西平胶囊等药物控制病情。 5.脑梗死 脑梗死是由脑血管阻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受损区域可能会引起继发性肌肉痉挛,导致抽筋现象的发生。脑梗死急性期一般建议遵照医生的意见进行溶栓治疗,如遵照医生意见使用阿替普酶注射液、注射用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溶栓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以减少肌肉紧张和抽筋的风险。如果频繁出现抽筋的情况,建议进行血液电解质检测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生气就心慌是怎么回事
生气就心慌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糖、心脏神经官能症或焦虑症等疾病的表现,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异常。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尽快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代谢率增加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这会引起心悸、心动过速等症状。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可控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轻症状。 2.贫血 贫血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了弥补缺氧状态会出现代偿性的呼吸加深加快,从而引起心慌的症状。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可以补充铁剂进行治疗,如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片等。 3.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慌、出汗、颤抖等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含糖食物来纠正低血糖,例如糖果、巧克力等。 4.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容易诱发胸闷、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调理,比如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等。 5.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当病情发作时,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进而影响到心脏的功能,使心跳加速,产生心慌的感觉。针对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以及抗焦虑药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如果情绪过于紧张或者受到惊吓,也可能会引起心慌的现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甲状腺功能测定、血常规检查、空腹血糖检测等,以便于明确诊断并接受适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