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如果出现脑、骨骼等部位的转移,则属于晚期。此时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有敏感的靶向药物治疗,常用包括吉非替尼片、盐酸厄洛替尼片、马来酸阿法替尼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以及贝伐珠单抗注射液。
1.吉非替尼片:为第三代EGFR-TKI类药物,可以作用于细胞内的鸟苷酸环化酶,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并且能调节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对于肺腺癌患者来说,在确诊后使用该药物可起到较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在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盐酸厄洛替尼片:此药物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阻断其激活并诱导下游信号分子,从而发挥抗癌活性。并且还可抑制多种酪氨酸激酶,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及干细胞因子受体等,而这些受体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此类药物可用于肺腺癌患者的治疗,但是对本品任何组份有过敏反应者禁用。
3.马来酸阿法替尼片:是一种口服第三代ALKi抑制剂,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NSCLC患者中的后续治疗,尤其适合有ALK重排的患者。但由于该药副作用较多,所以服用时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4.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此药物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生成,减少炎症反应,同时还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此外,还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使肿瘤缺血变性,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故也常用于肺癌的综合治疗中。
5.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是一种重组的人源化维A蛋白衍生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止新生血管生成,以达到治疗目的。而且由于其具有免疫原性和潜在致瘤性,所以在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不良反应。
除上述几种常见靶向药物外,针对肺腺癌脑、骨转移患者,还可能需要联合化疗等方式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由医生制定合适的方案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