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并不一定与肾脏有关系。如果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衰竭等疾病,在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但一般不会直接造成血小板减少。
1.药物因素:若长期服用抗肿瘤药、抗癫痫药、抗凝药物等,如环磷酰胺片、苯妥英钠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从而出现血小板降低的情况。
2.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疟疾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机体产生炎症因子,进而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最终可导致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3.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会干扰到正常的免疫反应,继而影响到体内的血小板生成,使体内血小板含量明显下降。
4.急性白血病:当患有急性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或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时候,由于癌细胞大量增殖,会对正常的造血功能造成破坏,所以也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现象。
5.脾脏因素:比如门静脉高压症、缩窄性心包炎、多发性骨髓瘤、卵巢恶性肿瘤等情况,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脾肿大,脾是人体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组织器官的场所,一旦肥大后就会对血小板进行过度地吞噬作用,因此会造成血小板偏低。
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噬血细胞综合征、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以及巨幼细胞贫血等原因也均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