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使用膏药后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对膏药过敏所导致。此时需要立即停止贴敷,并用清水将残留的药物清洗干净,然后观察是否症状有所缓解。
若未得到改善,则可以遵医嘱外涂炉甘石洗剂等进行止痒治疗,或者涂抹消炎类软膏如红霉素软膏等预防感染。必要时还需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如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进行抗过敏治疗。此外,还可能与没有完全剥离有关,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膏药。
1.及时清洁:当患者揭去膏药之后发现局部有发红、瘙痒的症状,首先应该注意及时清洁残余的膏药,避免其持续刺激患处而加重不适感。
2.冷热敷交替:部分人群在去除膏药之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比如会有疼痛以及瘙痒现象发生,一般属于正常情况,不必过于担心。在此期间需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也可以采用冷热敷交替的方式进行改善,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效减轻瘙痒以及疼痛等情况。
3.更换其他部位:对于存在膏药过敏的人群而言,应尽量选择不含易致敏物质的膏药,同时可更换其他部位贴敷,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4.保持局部干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卫生,还要注意保持局部干燥,短时间内不要沾水,以免增加细菌滋生的风险,从而引起感染的情况发生。
5.调整用药时间:通常情况下不建议长时间贴敷膏药,因为膏药中的成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挥发,所以应适当缩短贴敷的时间,必要时也可咨询专业医师,选择合适的膏药种类。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身属于敏感体质或者是易过敏体质者,则不建议盲目贴敷膏药,以免给皮肤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