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失眠,痰湿,脾胃不和,焦虑等的按摩方法及穴位

失眠痰湿脾胃不和可在医生指导下按摩内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丰隆穴、阴陵泉穴等穴位。

1、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二寸,二寸为三横指之距,内关穴可用于治疗失眠、心悸、胸闷、胸痛、心律不齐等病症。

2、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或左手拇指指腹按压神门穴,有酸胀感即可,每次按压1分钟,每日按压1-2次。神门穴具有清心安神、理气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烦、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癫狂等病症。

3、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左手或右手拇指指腹按压三阴交穴,每次按压1分钟,每日按压1-2次。三阴交穴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止带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月经不调、带下等病症。

4、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在胫骨前缘外侧1.5寸,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或左手拇指指腹按压丰隆穴,有酸胀感即可,每次按压1分钟,每日按压1-2次。丰隆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痰祛湿、醒神开窍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昏重、呕吐腹泻、小儿惊风等病症。

5、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下方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或左手拇指指腹按压阴陵泉穴,每次按压1分钟,每日按压1-2次。阴陵泉穴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腹胀、腹泻、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

建议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摩治疗,避免自行盲目按摩。如果患者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23-09-15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脾胃不和脾湿的症状
脾胃不和脾湿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食欲减退、肢体乏力以及舌苔厚腻,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建议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1.腹胀 腹胀可能由脾胃不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当食物滞留在胃肠道时,会增加胃肠的压力,进而引发腹胀。腹胀通常发生在腹部中央,但也可能涉及整个腹部。 2.腹泻 脾胃不和可能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使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引起腹泻。腹泻多发生在小肠和大肠,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等。 3.食欲减退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不和则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使人感到饱胀不适而减少进食欲望。食欲减退通常表现在饭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厌食、恶心等症状。 4.肢体乏力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参与血液的循环和运输。脾胃不和会影响气血的生化和运行,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引起四肢无力的现象发生。这种症状通常出现在下肢,伴随有疲劳感和身体虚弱的感觉。 5.舌苔厚腻 脾胃不和可导致体内湿气积聚,湿邪困于舌面,使舌苔变得厚腻。舌苔厚腻通常位于舌头表面,可能伴有白色或黄色的厚重物质。 针对脾胃不和脾湿的情况,可以进行血常规、便常规以及胃镜检查以评估消化道状况。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服用健脾消食片、参苓白术散等药物改善症状。建议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摄入寒凉食品,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相关症状。
脾胃不和脾湿的症状
脾胃不和脾湿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食欲减退、肢体乏力以及舌苔厚腻,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建议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1.腹胀 腹胀可能由脾胃不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当食物滞留在胃肠道时,会增加胃肠内气体积聚。腹胀主要发生在腹部中央,有时伴随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感。 2.腹泻 脾胃不和可能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腹泻通常伴随着频繁的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呈水样或糊状,可能伴有腹痛或肠鸣音增强。 3.食欲减退 脾主运化,若脾胃不和则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出现食欲减退的现象。食欲减退表现为长期不想进食或对平常喜欢的食物失去兴趣,严重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 4.肢体乏力 脾脏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虚则不能正常地统摄血液,导致血液外溢而失于固摄。气血不足则会出现四肢无力的情况。患者可能会感到身体疲乏、无力,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 5.舌苔厚腻 脾胃不和可影响舌体的气血运行,使津液代谢失调,从而形成厚腻苔。观察到舌苔白而厚重,上面有一层滑腻的感觉,可能覆盖整个舌头或部分区域。 针对脾胃不和脾湿的症状,建议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以评估消化系统状况。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服用健脾消食片、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改善病情。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此外还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缓解上述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