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穴位通常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
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走向支气管、咽喉、胸部,上行通过膈肌,联络于肺。主要治疗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面部、鼻翼、鼻唇沟、眼眶等部位,走向面部、鼻翼、面部,上行通过咽喉、口腔,主要治疗头痛、目痛、鼻塞、牙痛、口眼歪斜、热病、大便秘结等病症。
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目眶、上唇、下唇、面部等部位,走向面部、鼻翼、口角、鼻唇沟等部位,主要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病症。
4、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着大腿内侧走向小腿内侧,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主要治疗腹胀、腹痛、便秘等病症。
5、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位,沿着大腿内侧,上行沿小腿内侧,进入腹部,主要治疗头痛、目赤、胁痛、黄疸等病症。
6、任脉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下联络阴部,主要治疗腹痛、腹胀、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7、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小指,沿着手臂内侧,上行沿着内踝的后面,进入胸部,主要治疗心痛、心烦、胸闷、心悸等病症。
8、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走行于上肢内侧,沿着腋窝上行,进入肩部,进入颈部,主要治疗心胸烦热、胸闷、胸胁胀痛、咳嗽、咽喉肿痛等病症。
9、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面部、鼻翼、眼睛,走行于头面部,主要治疗头痛、目痛、鼻塞、口眼歪斜、耳聋、面肿、牙痛、口眼歪斜、汗出、脉浮等病症。
10、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着大腿内侧,走行于小腿内侧,主要治疗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病症。
按摩以上穴位可以缓解和治疗各种病症,但需要注意,中医经络穴位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切勿自行操作,以免引起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