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重型精神疾病有哪些

临床上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主要包括躁狂症、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等。如果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

1.躁狂症:通常以心境的异常高涨或过度兴奋为特征,伴有思维奔逸、夸大、冲动等症状。轻度躁狂发作可能没有明显的功能损害,但重度躁狂发作常会对个人、家庭或者社会造成影响。此时可遵医嘱使用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药物治疗。

2.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主,并不符合精神病性症状标准和幻觉标准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等。妄想内容可以是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等不同类型。妄想性障碍一般不会导致器质性损害,但是可能会对患者的社交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可遵医嘱使用阿立哌唑片、氯氮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严重性的精神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还会伴随行为紊乱的情况。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齐拉西酮胶囊、富马酸喹硫平片等药物治疗。

4.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情绪高涨或低落交替出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发病时会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思维奔逸、睡眠过多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马来酸氟伏沙明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治疗。

5.急性应激反应:是指由严重的内心冲突、剧烈的精神刺激引起的一过性急剧的情绪变化,如恐惧、紧张、焦虑、愤怒与激动不安等强烈的情感反应,有时也可有木僵状态及昏厥。此时需要积极去除诱发因素,同时遵医嘱应用盐酸舍曲林片、劳拉西泮片等药物缓解。

此外,还有人格障碍、偏执型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多种重型精神疾病。由于重型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而且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能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12-14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精神疾病有哪些

精神疾病是一类复杂的疾病,涵盖多种不同类型,常见的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相对不常见的有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孤独症等。

1、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类疾病,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为核心症状,还可能伴有食欲改变、睡眠障碍、自责自罪甚至自杀念头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等症状,会对现实的认知产生严重扭曲,导致社交、职业功能等多方面受损。

3、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疾病。抑郁时表现为情绪低落等典型抑郁症状,躁狂时则出现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等症状,病情反复交替,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4、强迫症: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比如反复检查、洗手,脑海中不断出现无意义的想法等,患者明知这些行为和想法没有必要,但无法自控,常伴有焦虑情绪。

5、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在儿童早期出现,主要特征为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对患者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能力有严重影响。

对于精神疾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发现身边人或自身出现精神异常症状,要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同时,社会应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减少歧视,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精神疾病药物有哪些
精神疾病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硫必利、阿立哌唑、氯硝西泮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患者存在精神症状或情绪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1.利培酮 利培酮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症状。该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D2受体和5-羟色胺2A受体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常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代谢异常等,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 2.奥氮平 奥氮平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相关障碍。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D2受体和5-羟色胺2A受体,从而改善阳性及阴性症状。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风险,需定期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3.硫必利 硫必利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以及慢性抽动秽语综合症。此药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多巴胺含量,对胆碱能系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闭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尿潴留者应慎用本品。 4.阿立哌唑 阿立哌唑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治疗。其作用机制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 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运动障碍或其他运动障碍症状。 5.氯硝西泮 氯硝西泮常用于癫痫发作的预防和辅助治疗。该药物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的作用。 肝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服用,以免引起嗜睡、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 以上提及的所有药物均需遵医嘱合理使用。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评估,以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