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手阳明大肠经:疏通气血、排毒润肠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热病、便秘、瘰疬、咽喉肿痛、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1、热病

阳明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经过手阳明大肠经后,上行于上肢外侧,到达肩部,进入锁骨上窝,从颈部开始,沿着肩部到达面部,交出足阳明之后,进入面部。因此,手阳明大肠经具有清热解表、疏通气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症见身热、汗出、口渴、脉浮数或滑数等。

2、便秘

手阳明大肠经还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从而起到缓解便秘的效果。如果患者存在便秘的情况,可以通过按摩手阳明大肠经的方式进行改善。

3、瘰疬

瘰疬是指发生在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由于肺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等疾病引起,患者可出现颈部出现肿块的症状,还可伴有疼痛症状。手阳明大肠经上行于上肢外侧,经过肩部到达面部,也可以帮助缓解瘰疬引起的不适症状。

4、咽喉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病症。

5、头痛

手阳明大肠经还具有清热利窍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6、目赤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上行于头面部,因此,也可以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的情况,患者可出现目赤肿痛的症状,还可伴有流泪、眼屎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手阳明大肠经具有一定的好处,但并非适宜所有人群使用,对手阳明大肠经过敏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另外,由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通过针刺进行治疗,因此建议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害身体健康。

2023-09-15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手阳明大肠经的功效和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具有清热解表、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消食化滞、润燥通便等功效与作用。使用该经络穴位时,需注意穴位按压力度适中,避免穴位按压过重引起不良反应。另外,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穴位按压,以确保安全有效。 1.清热解表 本经腧穴多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及面部,通过刺灸这些穴位能够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热病、颈部及上肢疾患等。常用于治疗头痛、齿痛、发热、咽干、目赤肿痛、鼻衄、咽喉肿痛、颊肿、肩背酸痛等症状。 2.疏风散寒 本经腧穴具有疏风散寒的作用,因为本经腧穴位于人体体表,且与肺相连,而风邪容易侵袭肺卫,导致出现风寒症状。可通过针灸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来达到疏散风邪、驱除体内寒气的效果,进而缓解因风寒引起的不适症状。 3.通经活络 本经腧穴有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能调畅肢体筋脉,使气血畅通无阻,故可治疗局部经脉受阻所致的麻木不仁、关节不利等症。取穴时,患者应放松肌肉,以便医生准确找到穴位位置并进行操作。在接受治疗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疼痛或不适,但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自行缓解。 4.消食化滞 本经腧穴具有一定的消食化滞作用,因为其循行路径经过腹部分布着大量的穴位,如商阳、三间、合谷、阳溪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可用于治疗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吐泄泻等病症。对于上述病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进行调理。 5.润燥通便 本经腧穴有润燥通便的作用,因为本经腧穴与大肠密切相关,而大肠主传导糟粕,开窍于肛门,因此刺激本经腧穴有助于改善便秘等问题。当患者存在长期便秘的情况时,可以通过按揉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来进行缓解。具体方式为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端着力,在穴位处做轻柔缓和的环旋用力,即打圈按摩。 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患有皮肤感染性疾病,则不宜在此经穴部位进行艾灸,以免加重病情。此外,建议患者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以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