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偏高是怎么回事

导致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偏高的原因较多,可能是生理因素、药物影响等非疾病因素引起。此外,还可能与细菌感染、物理损伤、放射病、白血病等原因有关。

一、非疾病因素

1.生理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可刺激血液循环加快,出现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偏高的情况,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平复心情并休息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至正常范围。

2.药物影响:注射肾上腺素、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可能会促进中性粒细胞反应,从而升高数值,通常在停药后就会恢复正常。

二、疾病因素

1.细菌感染:各种致病菌入侵机体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进而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同时还会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此时需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

2.物理损伤:如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等情况,也会使中性粒细胞应激性增加,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清创处理,并遵医嘱使用消炎镇痛膏等药物缓解疼痛症状。

3.放射病:患者因受到大剂量X射线、γ射线照射引起的急性全身衰竭综合征,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的现象,多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建议立即脱离辐射环境,并遵医嘱应用醋酸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片等药物改善不适。

4.白血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会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还会伴有皮肤苍白、牙龈出血等症状。对此需完善CT检查,并遵医嘱采用化疗联合骨髓移植的方式治疗。

除此之外,当存在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以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各种类型的血液病,也可能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使其出现上述情况。若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也有可能会干扰中性粒细胞功能而使其升高。因此,无法仅通过这一单一指标判断病情,还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2023-12-14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