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15岁多少度算发烧

发烧一般是指发热,15岁的孩子如果腋下温度超过37°C,口腔温度超过37.2°C,肛门温度超过37.7°C,一般算发热。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如果腋下温度超过37°C,口腔温度超过37.2°C,肛门温度超过37.7°C一般算发热。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而且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还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的症状,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缓解,可以用温毛巾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处,有助于促进散热,从而缓解发热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孩子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家长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23-09-20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5岁多少度算发烧

发烧是指发热。一般情况下,5岁的孩子腋下体温如果超过37.3°C时就算发热。人体正常的腋下体温一般在36°C到37.2°C之间。5岁孩子出现发热的情况可能是环境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肺炎等原因引起,具体可以根据详细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处理。
1、环境因素
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温度过高,一般就会导致体内的热量增加,从而引起发热,家长可以适当地为孩子减少衣物,也可以通过开窗通风,改善环境温度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体温调节。
2、上呼吸道感染
5岁的孩子身体抵抗力通常会比较差,如果受到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可能就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头孢克肟颗粒、利巴韦林颗粒等药物治疗。
3、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可能是接触过敏原、病原微生物感染、吸入刺激性气体等原因导致的,孩子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如果发热症状较轻,孩子可以采取多喝水、温水擦拭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如果发热症状较重,孩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布洛芬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4、肺炎
肺炎可能是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可能会导致炎症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引起发热。孩子可以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药物治疗。
5、急性胃肠炎
如果孩子吃了不洁净的食物,可能会引起急性胃肠炎,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孩子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蒙脱石散、罗红霉素颗粒等药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情况,若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尽早带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多少度算发烧
医学术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又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2℃可定为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
多少度算发烧?
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多少度算发烧?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多少度算发烧、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