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2023-12-13232人阅读

直肠是介于乙状结肠与肛门之间的消化道组成部分,位于腹膜反折线下部,全长7-10cm。直肠的壁共由4层构成,内黏膜、肌层、横纹肌层、外膜,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促进粪便排出。

1.内黏膜:分为黏膜上皮和黏膜固有层两部分,其中黏膜上皮又可分为黏膜浅层细胞和黏膜深层细胞,黏膜固有层则含有腺体以及少量淋巴组织。当食物残渣通过时,可以刺激肠蠕动,引起排便反应,并且由于直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可以使大便停留在直肠内,便于观察排便情况。

2.肌层:由纵行平滑肌束组成,可使肠管保持一定的长度和形状,在粪便通过肠道的过程中起到固定的作用。

3.横纹肌层:由横纹肌纤维所组成,能够帮助推动粪便向前移动。

4.外膜:由筋膜和纤维脂肪结缔组织构成,具有保护直肠周围器官的作用。

5.功能:直肠的主要功能为促进粪便排出,如果出现便秘的情况,则可能是饮食不当所致,如进食少或食物中固体物质不足,或者是饮水太少导致大便干结。此时建议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芹菜、白菜等绿叶蔬菜,有助于缓解便秘症状。

若患者存在长期便秘的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比如腹部超声检查等以明确诊断。若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所致,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盲肠的位置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 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 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 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的位置,盲肠炎是急性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人一生中平均有7%机率会发生盲肠炎,以十至三十岁最多,而五岁以下及五十岁以上则相对少见。容易因症状非典型而延迟诊断或被误诊,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也较高。男性一般此女性易得盲肠炎,但女性在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之间,常在施行其他腹部手术时,盲肠顺带一并切除。盲肠的位置 盲肠炎原因大都是阑尾在盲肠的出口受阻,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但另有30%病例未见阻塞,其发炎可能因病毒、寄生虫或细葡感染、创伤或开刀后粪便滞留所致,诊断时,需区别的病况不下数十种,重要的有胆囊炎(偏右上腹痛)、溃疡穿孔(移动会更痛)、憩室炎(可触诊到肿块)、小肠部分阻塞(肠蠕动加快")、肠穿孔(肠蠕动变慢),最重要的诊断利器还是详细的病史及理学检查。难以界定范围、却渐增渐强的腹痛,是典型盲肠炎首先出现的症状,通常先是心窝处或肚脐周围模糊痛,逐渐往右下腹转移;其次是怕触摸腹部引起的腹肌收缩、腹肌筋缩僵硬、反弹性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