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1759 心绞痛发病机制

简述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有严重的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引起进行性冠状动脉狭窄。

顾菊康 2014-12-29 17:51 1个回答

简述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AC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病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ACS最主要的原因是易损斑块,它是指那些不稳定性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ACS是由于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

顾菊康 2014-12-30 17:06 1个回答

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绞痛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痉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心肌病引起,其病因各异,症状也有所不同。患者应尽快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

任正新 2024-03-09 09:24 1个回答

心绞痛是由于什么引发的

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和缺氧引发。
当冠状动脉出现病变,其管腔狭窄且扩张能力减弱。在患者进行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脏负荷骤然增加,心肌氧需求随之提升,这可能导致心绞痛症状的出现。此外,冠状动脉痉挛也会减少冠状

蔡丽娥 2021-10-29 16:11 1个回答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与哪些因素有关

心绞痛的发病源于血管硬化和血管弹性减弱,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与心肌代谢需求间的失衡。
当冠状动脉血流无法满足心肌对氧和营养的需求时,就会引发心肌的短暂严重缺血和缺氧,从而产生心绞痛。在冠状动脉已有病变,如管腔狭窄和弹性

周艳 2022-01-24 10:14 1个回答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痉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等病因有关,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患者应尽快就医以评估病情并接受适当治疗。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

任正新 2024-02-07 13:03 1个回答

稳定型心绞痛病因和发病机制

稳定型心绞痛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炎症因子激活、心脏负荷增加等病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血脂异常、高血压

任正新 2024-01-27 05:13 1个回答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主要源于斑块引发的外膜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微血管功能障碍。其发病基础在于冠状动脉存在持续性狭窄或部分闭塞,此时心脏在正常状态下仍能维持足够的血氧供应,因此在休息时通常不会出现症状。然而,当情绪激动、过度饮食、寒冷刺

王俊 2022-04-22 16:13 1个回答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发生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微血管栓塞等,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和缺血加重。可由劳力负荷所诱发,但在劳力负荷终止后胸痛并不能缓解。大部分发作时有明

徐珊珊 2022-06-29 12:17 1个回答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时,即发生心绞痛。
当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当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疲

郭潇繁 2022-08-23 10:04 1个回答

相关推荐

39健康网 -  合作 -  导航
Copyright © 2000-2023 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