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增生性的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
常光喜
2025-04-03 17:25
共2个回答
胃底息肉需根据大小和症状决定是否摘除 。
胃底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其形成可能与长期胃酸刺激、炎症反应或遗传因素有关。对于较小的无症状息肉,定期随访观察可能足够,因为它们有较高的自然消
朱大艳
2021-12-09 09:53
共1个回答
胃底长息肉一般没有害处 。胃底长息肉不需要太担心,一般不会变成恶性肿瘤,大多数胃底腺息肉是良性的,胃底息肉不会变为恶性不需要紧张。但需要医生密切监测,并通过内窥镜检查进行随访,随访期一般为2-3年。对于胃
吴春城
2022-04-25 16:28
共1个回答
胃底腺型息肉通常不严重,可通过定期内镜检查监测。
胃底腺型息肉是胃息肉的一种类型,通常由胃底腺组织增生形成,其生长缓慢,恶变风险较低。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可以监测息肉的大小和形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从而减少恶变的风险。因此
侯东生
2024-09-25 14:12
共1个回答
胃底多发息肉的良恶性需通过病理检查确定。
胃底多发息肉是指在胃底部位出现多个息肉,其良恶性需要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来确定。由于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及时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
侯东生
2024-09-25 18:14
共1个回答
胃底息肉0.5cm一般不需要手术。
胃底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是指黏膜表面长出的隆起性病变,如果息肉小于1cm,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而且经过检查显示息肉是良性的,则不必过于担心,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因
李常月
2024-10-12 14:27
共1个回答
胃底腺息肉可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遗传因素、酒精滥用、慢性胃炎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产生毒素刺激黏膜细胞过度增
李常月
2024-10-22 09:33
共1个回答
胃底腺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良性病变,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大小不一,小至1厘米,大至数厘米。
胃底腺息肉的发生与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隆起性病变。较小的息肉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不
李常月
2024-11-25 15:13
共1个回答
胃底腺息肉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良性隆起性病变。
胃底腺息肉通常由于胃底腺组织增生形成,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患者可能出现
李常月
2025-01-23 09:25
共1个回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