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抑郁症全身发麻是怎么回事

成广 精神心理科
唐山市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出现抑郁症、全身发麻的情况,多数是由于患者长期情绪低落引起。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则需要考虑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症等疾病因素。

1.长期情绪低落: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而言,由于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中,所以就容易对患者的睡眠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身体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补充营养物质。此时就会使大脑组织供血不足,无法正常维持机体各项机能的运行,进而会出现浑身麻木的症状发生。

2.神经衰弱:该病可使患者精神活动能力下降,并伴有易兴奋、易激惹及睡眠障碍等症状表现。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则可能会累及到神经系统,使其支配肢体运动的能力受损,继而会诱发上述现象的发生。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由心理压力大等因素所引起,会导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衡,进而会使躯体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不适症状发生。

4.焦虑症:属于一种以广泛和持久性担忧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患病后可表现为莫名恐惧、坐立不安、紧张担心等不良反应。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刺激躯体运动中枢,从而引起肌肉震颤以及麻木等情况发生。

除了以上常见原因外,还可能是因为脑梗死引起的。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024-03-04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精神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精神抑郁症的病因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生活事件压力、人格特质以及脑结构异常等。由于其可能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建议患者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精神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亲属患有此病,则患者患病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基因检测和心理评估,以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的风险。 2.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是参与调节情绪的重要化学物质,其平衡状态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反应。当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时,会导致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出现。抗抑郁药物通过增加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来缓解症状,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氟西汀、舍曲林等。 3.生活事件压力 生活中遭遇重大负性事件,如丧偶、离婚、失业等,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感体验,从而诱发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减少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过度反应。 4.人格特质 某些人格特征,如内向、敏感、悲观等,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压力而患上抑郁症。心理咨询师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学习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5.脑结构异常 大脑中的海马体、杏仁核等结构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这些结构的异常可能导致情绪处理障碍。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脑部结构变化,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针对精神抑郁症,建议关注睡眠质量,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可辅助改善病情。
产前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产前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激素变化、心理社会因素、睡眠障碍以及营养不足等有关,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孕妇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1.遗传因素 产前抑郁症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因此,如果孕妇的母亲、姐妹等直系亲属有抑郁症病史,则其本人更容易患上产前抑郁症。这类人群可通过心理咨询进行缓解。 2.激素变化 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产前抑郁症的风险。例如,孕酮和雌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进而诱发产前抑郁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进行治疗。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孕妇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比如,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夫妻关系不和谐都可能是产前抑郁症的诱因。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产前抑郁症,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4.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难以入睡、频繁醒来或早醒等情况,长期存在可导致情绪低落、疲劳等症状。失眠是常见的产前抑郁症症状之一,可以通过改善睡眠环境、调整作息时间等方式来缓解。必要时也可以遵医嘱服用苯二氮卓类安眠药进行治疗。 5.营养不足 营养不良会影响大脑功能,使人容易感到疲倦、情绪低落。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叶酸、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对预防产前抑郁症有益。日常饮食中应包含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除此之外,建议定期进行孕期心理健康评估,以早期发现并干预产前抑郁症。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身体疾病。
躁狂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躁狂抑郁症,又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异常、脑结构异常、心理社会因素以及药物副作用等有关,其症状包括情绪高涨和低落的周期性交替。鉴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重要性,建议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躁郁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一方患有此病,则子女患病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基因检测和心理咨询,以早期发现并干预可能的风险。 2.神经生化异常 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进而诱发躁郁症。常用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来缓解症状。 3.脑结构异常 脑部结构异常包括海马体、杏仁核等部位体积减小,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有关。这会导致患者出现情感反应过度的情况。针对脑结构异常导致的躁郁症,可采用经颅磁刺激或深部脑刺激等方法改善相关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应激事件或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躁郁症的症状表现。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不良思维模式,从而减轻症状。 5.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等,在高剂量下使用时会引起情绪高涨、失眠等症状,类似轻度躁狂发作。如果确定是由药物引起的症状,应该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或者更换其他替代药品。 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策略。建议密切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因为睡眠障碍是该疾病的常见伴随现象。必要时,可以考虑进行睡眠研究以评估睡眠模式,并制定适当的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