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脾虚湿气重肝火旺艾灸哪里好

祖嗣善 针灸推拿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院 三甲
咨询

脾虚湿气重肝火旺一般可以艾灸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冲穴、肝俞穴等穴位比较好。

1、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部,在肱骨外上髁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艾灸曲池穴具有清热解表、疏通经络、祛风止痒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痱子、湿疹等病症,也可以用于改善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

2、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艾灸合谷穴具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等病症,也可以用于改善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的位置。艾灸足三里穴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活血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等病症,也可以用于改善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

4、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艾灸太冲穴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利湿、调理冲任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苦口干、咽喉肿痛等病症,也可以用于改善脾虚湿气重引起的食欲减退、腹胀、大便不成形等不适症状。

5、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艾灸肝俞穴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平抑肝阳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也可以用于改善脾虚湿气重引起的食欲减退、腹胀、大便不成形等不适症状。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治疗,以免操作不当,引起烫伤的情况。如果患者艾灸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3-08-29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脾虚肝火旺湿气重可以吃什么

脾虚肝火旺湿气重可以吃清热祛湿颗粒、龙胆泻肝丸、清热祛湿胶囊、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1、清热祛湿颗粒

清热祛湿颗粒属于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的功效,也具有益气的作用。如果存在脾虚肝火旺湿气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疲劳乏力等不适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2、龙胆泻肝丸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也具有清热的作用。如果存在脾虚肝火旺湿气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等不适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3、清热祛湿胶囊

清热祛湿胶囊属于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的功效,也具有益气的作用。如果存在脾虚肝火旺湿气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疲劳乏力等不适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4、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也具有和胃渗湿的作用。如果存在脾虚肝火旺湿气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大便溏稀等不适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5、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也具有补气益阳的作用。如果存在脾虚肝火旺湿气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等不适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尽量吃清淡类的食物,但是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

肝火旺肾虚脾虚湿气重的症状
肝火旺、肾虚、脾虚、湿气重的症状可能包括口干舌燥、急躁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大便不畅,建议就医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1.口干舌燥 肝火旺盛时会导致体内津液消耗过快,从而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而肾虚则会影响肾脏的蒸腾作用,使水液代谢失常,导致口干舌燥。口干舌燥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干燥,严重时可伴有喉咙痛感。 2.急躁易怒 肝火上攻于头面,致使气血郁滞,此时就会出现急躁易怒的现象。肾虚则会导致肾阴不足,无法制约心火,从而引发急躁易怒的症状。此类患者容易感到情绪激动,有时甚至会出现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情况。 3.眩晕耳鸣 肝火旺盛会扰乱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清窍失养,进而引发眩晕耳鸣。肾虚则会导致肾精亏虚,髓海空虚,失去濡养,也会出现眩晕耳鸣的症状。此类患者的头晕通常出现在头部运动或改变姿势时,可能伴随耳鸣和听力下降。 4.失眠多梦 肝火旺盛会导致阳气升发太过,扰动心神,使人难以入眠。肾虚则会导致肾阴亏损,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上扰心神,出现失眠多梦的症状。这类患者可能会经历入睡困难、睡眠浅薄或频繁醒来等问题。 5.大便不畅 肝火旺盛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而脾虚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一步影响排便功能,所以会出现大便不畅的情况。患者可能出现粪便干结、排便费力或排便时间延长等症状。 针对肝火旺、肾虚、脾虚以及湿气重的症状,可以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以评估身体状况。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龙胆泻肝汤、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