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出现肿胀、紫色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外伤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也有可能是局部组织坏死、感染导致。如果患者除上述症状以外,还伴有明显的疼痛感,则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并遵医嘱积极治疗。
1.外伤:若患者的皮肤受到摩擦、挫裂等外界因素刺激时,可能会使表皮受损而引起损伤性炎症反应,从而诱发局部红肿、青紫等症状发生。此时可使用碘伏溶液对患处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局部清洁卫生,避免沾水以防继发细菌感染。同时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2.组织坏死:通常情况下,当机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严重创伤以后,会导致该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使该部位失去活性并逐渐变黑、腐烂等现象。因此也会引发周围组织水肿、颜色改变的症状发生。一旦确诊为组织坏死后,应及时配合医生通过清创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3.感染:若是因刀割伤、刺伤等原因造成的伤口,若未及时给予有效处理,就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引起感染情况发生。随着病情发展,还会伴随明显脓液流出以及发热等症状。此时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手术切开引流处理,并严格遵照医嘱口服头孢呋辛酯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炎药物控制炎症。
4.其他原因:如血栓形成等,通常是由于血液凝固异常等因素所导致,会造成伤口部位有隆起物及淤斑等情况发生。此时可以采取热敷的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也可以遵从医嘱服用地奥司明片、迈之灵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还可能与静脉曲张有关。若无法明确具体原因,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查明病因。在此期间应注意做好自身护理工作,尽量减少患处摩擦,以免加重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