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肝郁气虚吃什么药好

于勋 中医内科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 三甲
咨询

肝郁气虚患者可以吃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丸、舒肝解郁胶囊、舒肝解郁丸、丹栀逍遥丸等药物。肝郁气虚多因情志抑郁、突然的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患者会出现胁肋疼痛、胸闷、情志抑郁、善太息、咽部异物感、女性乳房胀痛等症状。

1、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陈皮、柴胡、川芎、香附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肝郁气虚引起的胁肋疼痛、胸闷、情志抑郁、善太息、咽部异物感等症状。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用药。

2、加味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等,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肝郁气虚引起的头晕目眩、两胁胀痛、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等症状。

3、舒肝解郁胶囊

舒肝解郁胶囊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贯叶金丝桃、刺五加等,具有舒肝解郁、健脾安神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肝郁气虚引起的胸胁胀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食少乏力、急躁易怒等症状。

4、舒肝解郁丸

舒肝解郁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贯叶金丝桃、刺五加等,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肝郁气虚引起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头晕目眩、心烦意乱、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症状。

5、丹栀逍遥丸

丹栀逍遥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牡丹皮、栀子、柴胡等,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调经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肝郁气虚引起的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潮热盗汗、烦闷急躁等症状。

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降低药效。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2023-09-01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气虚肝郁气滞
气虚肝郁气滞表现为情绪烦躁、胸胁胀满、胸闷、嗳气、腹胀等症状。由于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不同,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情绪烦躁 气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脏疏泄功能,出现情绪烦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心理状态上,患者可能感到焦虑不安或易怒。 2.胸胁胀满 气虚无法推动血液运行,从而导致血行不畅,进一步使肝气郁结于胸部和肋骨之间,形成胸胁胀满的症状。这种不适感通常集中在乳房周围或肋骨区域。 3.胸闷 当气虚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肺部吸入氧气量减少,此时肝脏气机郁滞,会影响气血正常运行,从而引发胸闷的现象。患者可能会感受到胸口有重压感或者呼吸困难。 4.嗳气 气虚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积聚在胃中产生过多气体,而肝气郁滞则会阻碍这些气体的排出,从而引起嗳气的发生。嗳气多发生在饭后,通常伴随着打嗝或腹部不适。 5.腹胀 气虚使得脾脏运输无力,湿邪内停,水液代谢障碍,痰饮内生,加之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木旺乘土,致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蕴结肠胃,则见腹胀。患者可能经历持续性的腹部膨胀感,伴随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 针对气虚肝郁气滞的情况,可以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舌诊等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遵医嘱使用柴胡、枳壳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建议改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寒凉、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缓解症状。适当的运动如太极可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
气虚肝郁气滞
气虚肝郁气滞表现为情绪烦躁、胸胁胀满、胸闷、嗳气、腹胀等症状。由于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不同,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情绪烦躁 气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脏疏泄功能,出现情绪烦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心理状态上,患者可能感到焦虑不安或易怒。 2.胸胁胀满 气虚无法推动血液运行,从而导致血行不畅,进一步使肝气郁结于胸部和肋骨之间,形成胸胁胀满的症状。这种不适感通常集中在乳房周围或肋骨区域。 3.胸闷 当气虚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肺部吸入氧气量减少,此时肝脏气机郁滞,会影响气血正常运行,从而引发胸闷的现象。患者可能会感受到胸口有重压感或者呼吸困难。 4.嗳气 气虚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积聚在胃中产生过多气体,而肝气郁滞则会阻碍这些气体的排出,从而引起嗳气的发生。嗳气多发生在饭后,通常伴随着打嗝或腹部不适。 5.腹胀 气虚使得脾脏运输无力,湿邪内停,水液代谢障碍,痰饮内生,加之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木旺乘土,致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蕴结肠胃,则见腹胀。患者可能经历持续性的腹部膨胀感,伴随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 针对气虚肝郁气滞的情况,可以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舌诊等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遵医嘱使用柴胡、枳壳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建议改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寒凉、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缓解症状。适当的运动如太极可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