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内科学惊悸与怔忡的区别

毛巍霖 中医内科
肇庆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惊悸是指因惊而发病,以心悸、怔忡、失眠、精神异常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怔忡是指无明显诱因而突然出现的心悸、怔忡症状,两者在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病因

惊悸多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使心神受到扰动,心神不宁而发病。怔忡多由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使心神失养而发病。

2、症状

惊悸的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宁、坐卧不安、失眠、精神异常、头晕目眩等症状,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怔忡的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宁、坐卧不安、失眠、精神异常、头晕目眩等症状,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

3、治疗方法

惊悸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怔忡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安神温胆丸、归脾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4、惊悸

若是惊悸的症状较为轻微,一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调理的方式改善,比如听舒缓的音乐、保持心情放松等。若是惊悸的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神定志丸、安神温胆丸等药物改善症状。怔忡

5、注意事项

患者在用药期间,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同时,患者还要注意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避免情志内伤,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23-09-01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中医内科学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症。可能是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湿热瘀阻、肝肾亏虚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

1、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可能是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倦怠、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也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和生冷的食物,避免加重病情。

2、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是指肝肾精血亏虚,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痿软无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3、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可能是先天体质虚弱、饮食不节、情绪波动大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痿软无力、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八珍颗粒、归脾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刮痧、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4、湿热瘀阻

湿热瘀阻是指湿热邪气淤积在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困倦、身体沉重、食欲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龙胆泻肝丸、茵陈五苓散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

5、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是指肝肾精血亏虚,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痿软无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中医内科学痔疮
中医内科学痔疮的治疗可以考虑采用中药熏洗、中药外敷、针灸疗法、穴位注射、激光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诊疗。 1.中药熏洗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材,如黄连、黄柏、蒲公英等,加水煎煮后待温度适宜进行坐浴。通过局部熏洗作用促进肛门部位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及肿胀现象;对于轻度至中度痔疮有效。 2.中药外敷 将适量的具有消炎止痛功效的中药粉剂均匀涂抹于受影响区域,并用纱布覆盖固定。这些药物能够迅速被皮肤吸收发挥其作用,从而减轻痔核引起的不适感;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患者。 3.针灸疗法 选择特定经络上的穴位进行电针刺激,每次治疗持续30-60分钟。针灸可调节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对于改善痔核脱出、疼痛等症状有积极作用。 4.穴位注射 选取足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作为注射点,在无菌条件下将药物注入体内。此方法利用穴位特异性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达到调和脏腑功能、缓解便秘目的;适合存在排便困难等问题者。 5.激光治疗 使用低能量密度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受损区域,通常为数次治疗周期。激光可促进微循环、抑制组织纤维化过程;有助于缩小痔体体积并减少出血频率;适用于多种类型痔病。 在治疗痔疮的过程中,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久坐久站,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如燕麦、芹菜等,有利于预防痔的发生发展。
中医内科学呃逆
中医内科学呃逆可通过饮食疗法、穴位按摩、中药调理、针灸治疗、腹部热敷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辛辣、生冷食物摄入,增加温和消化食品,来缓解胃肠道不适。特定食物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加重呃逆症状;温和消化食品有助于改善消化吸收,减轻上述不适。 2.穴位按摩 患者可自行或由他人协助,在日常生活中对特定经络及穴位进行轻柔按摩,每日数次。中医认为,呃逆多因气机不畅所致,而常用于呃逆治疗的穴位如膻中穴、天突穴等,能够调节气血运行,从而缓解呃逆现象。 3.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涉及服用经过配伍的草药方剂,通常需个体化配方并连续服用一定周期。草药通过补益脏腑、平抑肝火等方式发挥作用;对于某些类型的呃逆有效。但须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潜在风险。 4.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将特制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穴位,一般由专业人员操作,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至60分钟。针灸能刺激神经反射弧,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膈肌痉挛引起的呃逆。适用于因脾胃虚弱导致的呃逆。 5.腹部热敷 腹部热敷使用温热水袋放置于腹部区域,温度控制在45℃左右,持续时间约为15-20分钟。热力效应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胃痉挛及相关不适。适合因受凉引起的呃逆。 呃逆患者应避免食用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等,以免加剧腹胀和呃逆症状。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