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为什么熬夜会难过

蓝石 精神心理科
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咨询

熬夜本身并不会让人难过,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患者出现难过的原因可能与睡眠不足、情绪低落等有关,也可能和抑郁症、焦虑症、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1.睡眠不足:如果只是偶尔熬一次夜,并不会导致身体不适感,也不会引起心情不好。但如果经常性地熬夜,则会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能会使人感觉困倦、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

2.情绪低落:部分人群由于长期压力过大或者受到某些事件的影响,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此时即使不熬夜也会感到难过。建议及时调整心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3.抑郁症:该病的发生主要考虑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相关,患者常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症状,也可伴有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等现象。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出现自罪观念、疑病观念等情况,进而加重病情,因此需要积极就医处理。

4.焦虑症:焦虑症的发生多与神经生物、心理学及环境等因素相关,以过度担心为主要临床表现,还可伴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肌肉紧张、运动不安、广泛恐惧、抑郁、强迫症状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在发病期间经常熬夜玩手机或者玩游戏,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加重原有病症,不利于恢复。

5.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患病后机体耗氧量增加,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心慌等症状,此时也有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继而诱发上述情况。

此外,还可能是由于脑供血不足等原因所造成。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规律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2024-01-31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人难过时为什么会流泪?
人难过时流泪可能是由应激性情绪反应、激素水平变化、神经递质失衡、眼轮匝肌痉挛、遗传易感性等引起的,这些因素导致泪液分泌增多或眼轮匝肌收缩增强。建议患者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情绪压力,以减少流泪的发生。 1.应激性情绪反应 人在经历悲伤、恐惧等强烈情感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触发神经冲动,导致泪腺分泌增加。这种反应有助于释放负面情绪并减轻压力,例如:当遭遇挫折或失去亲人时,可能会出现哭泣的情况。 2.激素水平变化 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的升高会导致血管扩张和血流量增加,从而引起泪液分泌增多。例如,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或重大生活变故可能导致激素水平波动,诱发泪水涌出。 3.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不平衡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和情绪的感知,进而影响泪腺活动。例如,抗抑郁药物可能会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来减少情绪性流泪,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4.眼轮匝肌痉挛 眼轮匝肌是控制眼睑闭合的主要肌肉,在受到情绪刺激时会发生不由自主地抽搐,这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所致。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发作,可能需要考虑使用肉毒素注射进行治疗。 5.遗传易感性 个体携带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因为心理原因而流泪,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大脑生理差异。针对此类情况,可以尝试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行治疗,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建议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以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可进行血液检测、基因检测以及眼科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眼部疾病。
熬夜为什么会猝死
熬夜猝死可能与睡眠剥夺、过度疲劳导致的神经功能衰竭、心源性猝死或脑源性猝死有关。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引发严重后果。 1.睡眠剥夺 长时间睡眠剥夺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持续兴奋,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诱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变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补充睡眠是关键,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如晚上十一点前入睡,有助于缓解症状。 2.过度疲劳 过度疲劳时,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下降,免疫力也会降低,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感染性疾病。此外,过度疲劳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病情。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3.神经功能衰竭 长期熬夜会使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从而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和损伤,进一步发展为神经功能衰竭。针对神经功能衰竭,可遵照医生的意见通过应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来改善不适症状。 4.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的死亡,熬夜可能影响心脏节律和血液循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对于存在心脏病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监测心脏健康状况。 5.脑源性猝死 脑源性猝死通常由脑部血管破裂或栓塞引起,熬夜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和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预防脑卒中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 除以上提及的原因外,还可能是电解质失衡引起的。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杂豆等,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