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的区别

2023-11-08256人阅读
谷贤

谷贤 三甲

孝感市中心医院 - 消化内科

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是同一种细菌,它们都属于肠球菌属。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体肠道内也存在。

区别在于它们的形态、生长条件以及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1. 形态:屎肠球菌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为0.5-2微米。而粪肠球菌则更小,一般只有0.3-0.8微米。

2. 生长条件:屎肠球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良好,如胃液中的pH值为2左右时。而粪肠球菌对pH值的要求较低,可以在广泛的pH范围内生长。

3. 对人体的影响:屎肠球菌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如尿路感染、肺炎等。而粪肠球菌主要与腹泻有关,但也有导致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4. 抗生素敏感性:屎肠球菌对抗生素比较耐药,特别是万古霉素和利福平。而粪肠球菌对于大多数抗生素较为敏感,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总之,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虽然都是肠球菌属的一种细菌,但在形态、生长条件和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有所差异。

举报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感染粪肠球菌的原因
感染粪肠球菌的原因可能有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肤黏膜损伤、慢性疾病伴随的免疫系统紊乱、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无法有效抵御细菌入侵,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带有病原体的物品或环境,同时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若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应治疗。 1.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抵御细菌入侵,使粪肠球菌易于定植和繁殖。可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提高免疫力,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免疫增强药物如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进行治疗。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使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降低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建议定期评估免疫状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以考虑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或者更换其他免疫调节药物。 3.皮肤黏膜损伤 皮肤黏膜损伤会导致局部屏障功能受损,易受外界病原体侵袭,包括粪肠球菌。轻度损伤可通过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愈合,重度损伤需就医处理。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碘伏消毒液、红霉素软膏等预防感染。 4.慢性疾病伴随的免疫系统紊乱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优化血糖控制是管理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关键步骤。例如,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也可以遵照医生处方使用胰岛素注射液进行治疗。 5.长期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利于耐药性较强的粪肠球菌滋生。非处方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复方樟脑酊可用于缓解不适症状,但不建议随意使用抗生素。 针对粪肠球菌感染,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有免疫缺陷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的人群。建议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以及便常规加潜血试验等检查以评估感染程度和类型。
粪肠球菌感染的症状
粪肠球菌感染可能引起尿频、尿急、尿痛、下腹痛等症状,有时伴有发热。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的感染,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尿频 粪肠球菌是一种肠道内常见的细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进入泌尿系统。当其大量繁殖时会导致尿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使膀胱平滑肌收缩频率增加,导致排尿次数增多。通常表现为频繁的小便量减少,可能伴有尿不尽感。 2.尿急 由于炎症刺激,会导致膀胱括约肌过度收缩,从而引起尿急的情况发生。患者会突然感到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 3.尿痛 当粪肠球菌侵入泌尿系统时,会引起尿路黏膜损伤和炎症,这些损伤和炎症可导致排尿时疼痛。尿痛通常发生在排尿开始时,伴随着灼热感或刺痛。 4.下腹痛 当粪肠球菌引发尿道炎或膀胱炎时,炎症因子会刺激局部组织,进而诱发下腹部疼痛的现象。疼痛一般位于下腹部中央,有时可能放射至腰部或盆腔。 5.发热 当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后,免疫细胞会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外来入侵者,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发热可能是低烧,也可能是高烧,还可能伴随寒战、出汗等症状。 针对粪肠球菌感染,可以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或万古霉素。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细菌排出,同时避免辛辣食物,因为它们可能会加重尿道刺激。
粪肠球菌是怎样感染的?
粪肠球菌感染可能是由尿路梗阻、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治疗、皮肤黏膜损伤或手术后并发症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滞留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进而增加粪肠球菌感染的风险。对于轻度至中度的尿路梗阻,可考虑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处理,如调整饮食结构、多饮水等。 2.长期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利于耐药性较强的粪肠球菌定植和过度生长。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是预防的关键。若必须使用,则应遵循医生建议并注意药物剂量及时间。 3.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削弱了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使得粪肠球菌易于侵入并造成感染。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皮肤黏膜损伤 皮肤黏膜损伤使肠道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粪肠球菌感染的机会。对于轻微的皮肤损伤,可通过清洁伤口、覆盖敷料等方式促进愈合;对于较大的伤口则需就医处理。 5.手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受损,为细菌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易发生继发性感染。术后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减少感染风险。 针对粪肠球菌感染,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是否出现,必要时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验以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