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寒性体质有哪些症状用什么中成药

李若 中医内科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寒性体质的症状主要有手脚冰凉、怕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1、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主要是由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等人群应禁止使用。

2、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主要是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等中药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症状。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的患者应慎用。

3、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主要是由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等中药组成,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肾阳不足、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痰饮喘咳等症状。对该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4、右归丸

右归丸主要是由熟地黄、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肾阳不足、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等症状。对于阴虚发热、腹泻、咳嗽痰多的患者不宜服用。

5、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主要是由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对该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切勿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病情加重。

2023-09-12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寒性体质有哪些症状
寒性体质的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苔白腻、大便稀薄等。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体质调理。 1.畏寒怕冷 寒性体质的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所以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这些不适感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和背部,可能伴随有体温偏低的情况。 2.手脚冰凉 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末梢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发手脚冰凉的现象。患者的手脚温度通常比身体其他部位低,尤其是在冬季或气温较低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3.面色苍白 寒邪入里,凝滞于脏腑经络,气血不能外达面部,则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此类患者的肤色多呈蜡白色,可能伴有萎靡不振、精神疲乏等症状。 4.舌苔白腻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痰饮内停,故见舌苔白腻。舌苔白厚且滑润是寒湿内蕴的表现,常伴有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5.大便稀薄 从中医角度分析,此属脾胃虚寒证。主要是因为饮食不当或者过度疲劳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进而出现大便稀薄的情况。患者可能会频繁排便,粪便呈水样或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同时可能伴有腹部疼痛或不适感。 针对寒性体质,建议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等相关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内分泌紊乱或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四逆汤、理中丸等。改善寒性体质的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特别是下肢和腰部的保暖。
寒性体质有哪些症状
寒性体质的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苔白腻、大便稀薄等。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体质调理。 1.畏寒怕冷 寒性体质的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所以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这些不适感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和背部,可能伴随有体温偏低的情况。 2.手脚冰凉 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末梢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发手脚冰凉的现象。患者的手脚温度通常比身体其他部位低,尤其是在冬季或气温较低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3.面色苍白 寒邪入里,凝滞于脏腑经络,气血不能外达面部,则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此类患者的肤色多呈蜡白色,有时伴有萎靡不振的感觉。 4.舌苔白腻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痰饮内停,故见舌苔白腻。舌苔白厚且滑润是寒湿内蕴的表现,常伴有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 5.大便稀薄 因为寒邪伤及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出现大便稀薄。患者的大便次数增多,粪便质地稀软甚至呈水样,可能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 针对寒性体质,可以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等检查以排除相关疾病。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遵医嘱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药物来改善体质。建议患者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有哪些症状
寒性体质的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苔白腻、大便稀薄,诊断需就医进行体质辨识。 1.畏寒怕冷 寒性体质的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所以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这些不适感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和背部,可能伴随有体温偏低的情况。 2.手脚冰凉 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末梢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发手脚冰凉的现象。患者的手脚温度通常比身体其他部位低,尤其是在冬季或气温较低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3.面色苍白 寒邪入里,凝滞于脏腑经络,气血不能外达面部,则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此类患者的肤色多呈蜡白色,有时伴有萎靡不振的感觉。 4.舌苔白腻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痰饮内停,故见舌苔白腻。舌苔白厚且滑润是寒湿内蕴的表现,常伴有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 5.大便稀薄 如果脾胃虚寒,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出现大便稀薄的情况。患者的大便次数增多,且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同时可能伴有腹部疼痛或不适感。 针对寒性体质,可以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等检查以排除相关疾病。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遵医嘱服用人参、肉桂等中药材改善症状。建议患者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寒性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