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脾胃虚寒血瘀气滞吃什么中药

余烁 中医内科
泰州市中医院 三甲
咨询

脾胃虚寒、血瘀气滞的患者可以吃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舒肝健胃丸、补中益气丸以及逍遥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1.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有附子、党参、白术、干姜以及甘草等中药材组成,具有温阳祛湿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但是孕妇要禁止使用此药,以免引起流产的情况发生。

2.参苓白术散:该方剂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等多种药材制成,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作用,适用于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对于存在脾胃虚寒、气血淤积的患者,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参苓白术散进行辅助治疗。

3.舒肝健胃丸:属于清热消食类的中成药制剂,通常是由木香、槟榔、陈皮等中药材制作而成,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效果,常用于改善肝郁气滞所导致的胃脘疼痛、胸胁痞闷、呕吐吞酸等症状。但需注意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禁服。

4.补中益气丸:主要成分有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中药材制成,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适用于治疗体倦乏力、内脏下垂等症状。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遵医嘱服用补中益气丸来调理身体。

5.逍遥丸:主要成分有柴胡、当归、薄荷、炒白芍等中药材组合而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调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头晕目眩、食欲减退等症状。同时还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虚寒、气血淤积的目的。

此外,患者还可遵医嘱服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四君子汤、桂附理中丸等。如果用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并遵照医嘱停药后到医院复诊。

2023-09-14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气滞血瘀脾胃虚寒用什么药

气滞血瘀、脾胃虚寒可以遵医嘱服用柴胡舒肝散、血府逐瘀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治疗,对病情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1、柴胡舒肝散

柴胡舒肝散主要由茯苓、麸炒枳壳、酒白芍、甘草、豆蔻、醋香附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气不舒引起的胸胁痞闷、呕吐酸水等症状,同时也可以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脾胃虚寒。但是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盲目用药。

2、血府逐瘀丸

血府逐瘀丸主要由柴胡、当归、地黄、赤芍、红花、桃仁、麸炒枳壳、甘草、川芎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头痛、心悸、失眠、内热烦闷等症状。

3、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主要是由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等症状,同时也可以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脾胃虚寒。

4、人参健脾丸

人参健脾丸主要是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炙黄芪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引起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症状。

5、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主要是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等中药组成,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状。但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腹胀、腹痛等患者不宜服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尽量吃清淡类的食物,但是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症状
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舌苔白、面色晦暗,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腹痛 脾胃虚寒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进而引发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炎症反应,出现腹痛的症状。腹痛通常发生在腹部中央或下部,也可能是由其他内脏器官的问题引起的。 2.腹泻 脾胃虚寒会导致肠胃蠕动减慢,食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水分吸收不足而引起腹泻。腹泻可能伴有频繁排便和水样大便,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食欲不振 脾胃虚寒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导致食欲减退。食欲不振表现为长期不想进食或对平常喜欢的食物失去兴趣。 4.舌苔白 脾胃虚寒可能会导致体内湿气积聚,从而形成舌苔白的情况。舌苔白通常位于舌头表面,可以使用牙刷轻轻刮去。 5.面色晦暗 脾胃虚寒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气血无法滋养面部肌肤,从而导致面色晦暗。面色晦暗常出现在额头、鼻梁等部位,与肤色相比显得无光泽。 针对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的症状,建议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舌诊、脉诊等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理中丸、四逆汤等。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