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舌根苔黄厚腻有红点是什么原因吃什么药

吴思弘 中医内科
宜昌市中医医院 三甲
咨询

舌根苔黄厚腻有红点多考虑是脾胃湿热、肝火旺盛、心火旺盛、胃火旺盛、肺热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是指湿热邪气滞留于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和腐熟功能,使患者出现食欲下降、腹胀、烧心、反酸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舌根苔黄厚腻有红点的情况。患者可配合医生服用甘露消毒丸、葛根芩连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肝火旺盛

肝火旺盛通常是由于生活不规律、心情过于忧郁等原因所引起,导致肝脏的疏泄功能受到影响,使肝气上逆,从而出现口干口苦、头晕、面红目赤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舌根苔黄厚腻有红点的情况。患者可配合医生服用龙胆泻肝丸、泻肝安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3、心火旺盛

心火旺盛通常是由于外感热邪、长期吃辛辣的食物等原因所引起,导致心火内生,火热之邪上扰,从而出现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根苔黄厚腻有红点等症状。患者可配合医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4、胃火旺盛

如果经常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就会导致胃火旺盛,从而引起食欲下降、口干口苦、牙龈肿痛、小便短赤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舌根苔黄厚腻有红点的情况。患者可配合医生服用藿香清胃颗粒、清胃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5、肺热

肺热通常是由于感受热邪、久病伤肺等原因引起的,导致热邪侵入肺部,并在肺内蕴积,造成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使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口干舌燥、舌根苔黄厚腻有红点等症状。患者可配合医生服用清肺抑火丸、清肺消炎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2023-09-19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舌根苔黄厚腻是什么原因
舌根苔黄厚腻可能是脾胃湿热、痰浊内蕴、食积化热、肝胆湿热、阴虚火旺等病机所致,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1.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是指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导致的病理状态。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湿邪滞留于体内,进而生热。针对脾胃湿热,可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如龙胆泻肝汤等。 2.痰浊内蕴 痰浊内蕴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导致湿浊内停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对于痰浊内蕴所致的舌根苔黄厚腻,可以考虑使用二陈汤加减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3.食积化热 食积化热是因为饮食不当,食物在胃肠中未能及时消化吸收,郁久化热,进一步耗伤津液,导致舌根部出现黄色厚腻苔。针对此病机,可采用消食导滞的方法,代表方剂有保和丸等。 4.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多由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湿热交蒸于胆腑而成。常用清肝胆、利湿热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龙胆泻肝汤等。 5.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指阴液亏损,无法制约阳气,导致虚火上炎,此时肾阴亏虚,相火偏亢,火热内扰,故见舌根部苔黄厚腻。此类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滋阴降火类药物改善病情,比如知柏地黄丸等。 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还可配合医生通过舌诊、脉诊等方式评估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以及过度疲劳,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舌根苔白厚腻是什么原因
舌根苔白厚腻可能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食积停滞、肾阳虚、风寒侵袭等原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1.脾胃虚弱 由于长期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凝滞成痰,上犯于舌而形成苔白厚腻。可遵医嘱服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等药物改善病情。 2.痰湿内盛 痰湿内盛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凝聚成痰,痰液黏稠难以咳出,舌下淋巴管充血水肿,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进行调理。其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苏子降气化痰;莱菔子消食化痰;陈皮行气化痰。 3.食积停滞 食积停滞是指食物在胃肠中未能及时消化,郁久化热,熏蒸津液,使舌苔变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应用保和丸来改善症状。此方剂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具有消食、导滞、和胃的功效。 4.肾阳虚 肾阳虚是肾脏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脏腑,阴寒内生,寒邪凝滞舌面,故见舌苔白厚。对于肾阳虚引起的舌苔白厚,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中药进行调理。 5.风寒侵袭 风寒侵袭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出现舌苔白厚的情况。针对风寒侵袭所致的症状,可选用荆防败毒散进行缓解。本方解表散寒,祛风胜湿,主治外感风寒挟湿证。 建议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助于改善脾胃功能。若症状持续未得到缓解,建议进行舌象检查、脉诊以进一步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