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锥体束和锥体外束的区别

危世 神经内科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锥体束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主要包括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内脏运动神经核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等。

1、锥体系

锥体系主要是指脑干、脊髓、脑神经、脊神经节、周围神经等。其中,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脊髓节、周围神经等。

2、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主要包括: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是由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红核、黑质、脑桥核等组成。

2)皮质脑干束

皮质脑干束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包括:

1)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是由纹状体、杏仁核、海马体、下丘脑、中脑等组成。

2)纹状体

纹状体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纤维束,包括:

1)丘脑腹后侧核

2)纹状体

3)黑质

4)内囊

5)内囊后肢

3、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主要包括:

1)皮质脑干束

皮质脑干束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包括:

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3)髓质核束

4)外侧索

5)外侧柱

6)外侧角

7)壳核

8)壳核膜

锥体外系疾病是由于大脑皮层的病变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常见的疾病包括:

1)帕金森病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

2)肝豆状核变性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精神症状、锥体外系症状等。

3)小脑性共济失调

是由小脑本身或与小脑有关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主要表现为姿势和步态异常、肢体共济失调、语言障碍等。

4、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疾病是由于大脑皮层的病变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肌肉僵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等。常见的疾病包括:

1)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指肌肉自发强直性收缩,导致肢体或身体的异常姿势和动作。

2)肌张力增高

指肌肉收缩后不能正常放松,遇到刺激时,肌肉僵硬,运动迟缓。

3)肌张力降低

指肌肉松弛时,肌肉的阻力减小,导致肢体运动不协调。

5、

2023-09-04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锥体束损伤
锥体束损伤可以考虑针灸治疗、物理疗法、职业康复训练、矫形器使用、中药外敷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通常由专业针灸师操作,在门诊环境中进行一系列疗程。此方法有助于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及周围组织状态,从而减轻因锥体束损伤引起的肢体麻木等症状。但需注意选择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以减少风险。 2.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电刺激、超声波治疗等手段,旨在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减轻水肿。通常在医院或康复中心由物理治疗师指导患者执行。这些方法可提高受损区域的血流量,加速新陈代谢,对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具有积极作用。在接受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调整强度以防加重损伤。 3.职业康复训练 职业康复训练涉及一系列针对性强且循序渐进的运动锻炼计划,旨在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并重返工作环境。通常需要个体化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并由持证康复师监督执行。此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开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并随时监控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4.矫形器使用 矫形器用于支撑和稳定受伤部位,如踝足支具、脊柱固定带等;佩戴时间依医嘱而定。矫形器能够提供物理支持防止进一步伤害,并协助身体自然愈合过程。使用时要确保正确安装并定期检查是否有松动或磨损迹象。 5.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指将配制好的药膏或贴剂敷于患处,一般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中医认为锥体束损伤多因气血不畅所致,外敷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使用前须清洁皮肤并按说明书指示处理过敏测试结果。 在康复过程中,建议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病情恢复。同时,饮食上宜选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瘦肉粥、蔬菜泥等,有利于补充必要的营养素,辅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