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脉象虚浮是怎么回事儿

余菁 中医内科
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脉象虚浮多考虑是气虚引起的,也可能是血虚、脾虚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

1、气虚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气虚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也可以适当吃一点有助于补气的食物,比如山药、大枣等。

2、血虚

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亏虚,使肢体、经络、脏腑得不到濡养,而出现的一系列衰弱证候的总称。血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干枯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当归补血丸、四物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适当吃一点有助于补血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菠菜等。

3、脾虚

脾虚是指脾气亏虚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症。脾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也可以适当吃一点有助于补脾的食物,比如扁豆、山药等。

除此之外,还可能是肾虚、阳虚、风寒感冒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医,明确疾病对症治疗。

2023-07-31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胎毒是怎么回事儿
胎毒可能与母体免疫状态异常、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等病因有关,导致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某些刺激或感染,出生后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1.母体免疫状态异常 母体免疫状态异常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这些疾病导致母体对胎儿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引起胎儿出现湿疹、黄疸等症状。针对母体免疫状态异常引起的胎毒,可以考虑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2.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某种遗传病,则后代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这可能导致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缺失,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功能,引发胎毒。对于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胎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评估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问题。 3.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皮肤病变。若是由感染因素造成的胎毒,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 4.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会导致机体内部激素水平失衡,如雌激素、孕酮等激素水平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诱发胎毒的发生。针对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胎毒,可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调节内分泌的药物进行调理,例如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等。 5.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长期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障碍等原因导致的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素,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而发生胎毒。改善孕期饮食结构,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充足摄入,是预防营养不良相关胎毒的关键所在。 建议关注新生儿的皮肤状况,定期观察是否有皮疹、红斑等情况出现。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血常规、尿常规以及便常规等检测手段,以排除潜在的感染源。
虚火是怎么回事儿?
虚火可能是由阴液亏损、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风寒、情志不畅等原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阴液亏损 阴液亏损导致阴阳失衡,出现虚热的症状。阴液具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当其亏损时会导致身体失去正常的津液滋润和调节,从而引起虚火。可以遵医嘱使用滋阴降火类药物进行调理,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2.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久则阳气虚弱而生内热,表现为虚火上炎。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则脏腑功能正常,反之则会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可配合医生通过针灸穴位刺激的方式改善不适症状,如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 3.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阴不制阳,虚阳上浮,进而引发虚火。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作。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泻脏腑实火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比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 4.外感风寒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从阳化热伤阴,此时多为虚火。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容易阻碍气血运行,使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发,进一步耗损阴液。对于这种情况,患者应配合医生通过刮痧疗法缓解不适症状,如曲池穴、合谷穴等。 5.情志不畅 长期情绪抑郁或思虑过度,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逆乱,郁而化火,形成虚火。情志因素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和平衡。建议配合医生通过针刺膻中穴、太冲穴等方式疏肝理气,改善不适症状。 针对虚火的情况,建议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阴液损耗。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悲大喜,有助于维护脏腑功能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