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艾灸后眩晕特别厉害,多考虑是正常现象,但也不排除是操作不当、上火、过敏、体位性低血压等原因导致的,需要在明确病因后接受对症有效的治疗。
1、正常现象
艾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式,通过艾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等作用。如果患者本身体质比较虚弱,在艾灸后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的症状。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常在适当休息后会逐渐缓解。
2、操作不当
如果在艾灸时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的神经受到一定的刺激,伴随着局部的刺痛、酸胀等不适的症状。患者需要及时关注身体的变化情况,避免身体的损伤程度持续加重。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做一些剧烈的活动。
3、上火
如果患者在艾灸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身体上火,也有可能会出现上述不适的症状,甚至会伴随着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不适的症状。建议患者在艾灸后可以适量饮用温水,缓解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药物缓解不适症状。
4、过敏
如果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对艾灸中的成分过敏,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从而引起头晕、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涂抹患处进行治疗。
5、体位性低血压
如果在艾灸时没有注意体位,可能会导致体位发生改变,诱发体位性低血压,从而引起头晕、视物模糊、恶心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奥曲肽、盐酸米多君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患者在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还需注意避免在过饱、过饥、醉酒等状态下进行艾灸,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不适症状长时间未见缓解,需要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