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手颤抖中医辨证治疗

米巍艺 中医内科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咨询

手颤抖中医辨证治疗,手颤抖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肝风内动、肝肾阴虚、痰热内盛、气血不足、脾虚湿盛等引起的。

1、生理性因素

手颤抖可能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恐惧等原因引起的,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一般可以逐渐缓解。

2、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由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化风,引起的手颤抖症状,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肢体抽搐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3、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是由于肝肾亏虚,阴液不足,导致虚热内扰,患者会出现手颤抖、头晕、目眩、耳鸣、口干舌燥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4、痰热内盛

痰热内盛是由于体内痰湿过盛,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从而引起手颤抖的症状,患者还会出现咳嗽、咳痰、口渴、舌红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5、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是由于气虚、血虚引起的,患者会出现手颤抖、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八珍丸、归脾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如果症状持续、久不缓解,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023-09-01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针灸治疗手颤抖
针灸治疗手颤抖可以考虑采取针灸治疗、中药调理、肌肉放松训练、平衡功能锻炼、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穴位来调节神经和血液循环,可能有助于缓解手部震颤。具体操作是将特制的针刺入人体穴位,保持数分钟。 针灸适用于因肌肉过度紧张导致的手部震颤。 2.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通过内服中药来改善气血、阴阳失衡等问题,对于某些类型的震颤有较好效果。例如,可用天麻、钩藤等中药材配成汤剂服用。 该方法适合于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手部震颤。 3.肌肉放松训练 肌肉放松训练旨在通过一系列放松技巧减轻肌肉紧张度,可辅助管理手部震颤。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松等练习。 此方法可用于减少由焦虑引起的暂时性手部震颤。 4.平衡功能锻炼 平衡功能锻炼涉及各种物理活动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对因年龄增长或其他健康状况导致的震颤有益。如使用健身球进行稳定训练。 该方法针对改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下降造成的慢性震颤。 5.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药物通过促进神经元存活、再生及修复受损神经通路发挥作用,可作为某些类型震颤的辅助治疗手段。代表药品有维生素B6、甲钴胺片等。 该类药物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长期存在或难以控制的手部震颤情况。 在选择针灸治疗手颤抖时,应寻求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评估和指导,以确保安全有效。在接受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
手颤抖的治疗方法
手颤抖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肌肉锻炼、平衡训练、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及适量运动,如每天摄入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以及保持充足睡眠和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上述措施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从而缓解手部震颤的症状。 2.肌肉锻炼 肌肉锻炼涉及定期进行特定肌群的力量训练,如握力练习和腕屈伸动作,建议患者每日完成3-4组,每组8-12次。增强上肢肌肉力量有助于稳定关节结构,减少因不稳定导致的手部震颤现象。此外,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减轻震颤。 3.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通常通过使用平衡板或进行单腿站立来提高患者的稳定性,一般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多次重复。平衡能力差是引起震颤的原因之一,针对性地加强平衡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从而控制手部的不自主运动。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能包括遵医嘱服用普萘洛尔片、盐酸苯海索片等抗胆碱能药物,具体用药需依据医嘱执行。这些药物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减少由神经系统异常引起的震颤。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在特定穴位进行刺针并配合适当手法刺激,通常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至1小时。针灸通过调节气血流通、平抑肝火等方式间接影响到肢体功能状态;对于某些类型的震颤病患或许有正面效果。 在诊断为特发性震颤后,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或饮料,如巧克力和浓茶,以减少震颤症状的影响。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减轻症状,因此患者应积极面对病情,避免过度焦虑或压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