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心慌失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吃什么中成药

裴适 中医内科
常州和平医院 三甲
咨询

心慌、失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可能与肝郁气滞、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原因有关。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遵医嘱服用不同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1、肝郁气滞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逍遥丸、柴胡舒肝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如跑步、爬山等,有助于缓解不适症状。

2、气血不足

如果患者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熬夜或过度劳累,可能会导致体内气血不足,从而影响体内血液循环,出现畏寒肢冷、自汗、心悸气短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多吃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阿胶等。

3、心脾两虚

如果患者长期思虑过度,可能会导致心脾两虚,从而影响体内气血运行,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多吃补脾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等。

4、心肾不交

如果患者长期熬夜或者过度劳累,可能会导致体内阴液大量消耗,从而导致心肾不交,出现心烦、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多吃滋阴补肾的食物,如桑葚、枸杞等。

5、心胆气虚

心胆气虚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失养等因素引起的。患者一般会表现为心悸不宁、失眠、焦虑不安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进行调理。同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以免延误病情。

2023-09-08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心慌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是怎么回事
心慌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可能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抑郁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代谢率增加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心悸、焦虑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如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持续担忧、紧张、恐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进而出现心慌、焦虑、情绪低落的症状。针对焦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若效果不佳,可遵医嘱服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氯硝西泮片等药物缓解不适。 3.抑郁症 抑郁症是由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心境障碍,使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影响情感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患者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通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来改善病情,比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4.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心血管系统过度激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需要放松心情,适当运动,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普唑仑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镇静催眠药和β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进行调理。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者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此时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伴随焦虑、抑郁的情绪。患者应遵从专业医师意见采取经皮冠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等方式解除血管堵塞,恢复血液供应。 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减少症状发作。
心慌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是怎么回事
心慌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可能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抑郁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代谢率增加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心悸、焦虑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如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持续担忧、紧张、恐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进而出现心慌、焦虑、不安等症状。针对焦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治疗。例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抑郁和焦虑常用的一类药物,包括氟西汀、舍曲林等。 3.抑郁症 抑郁症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使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影响情感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来改善病情。 4.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心脏调节异常,当受到精神刺激时,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此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就会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调理,比如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等。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内壁形成斑块而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脏负荷增加时会出现心绞痛发作,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需要遵照医生的意见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将堵塞的血管开通,常用的手术方式为经皮冠脉介入术。 建议关注睡眠质量,保持规律作息,必要时可通过心理咨询或物理治疗缓解压力。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和心脏健康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情绪低落吃什么中成药
情绪低落可以考虑使用柴胡疏肝丸、舒肝解郁胶囊、逍遥丸、安神补脑液、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由于情绪问题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建议在服用前咨询中医师或精神科医生。 1.柴胡疏肝丸 柴胡疏肝丸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情绪低落、胸闷不畅等症状。外感发热患者不宜服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2.舒肝解郁胶囊 舒肝解郁胶囊可用于缓解由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所致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逍遥丸 逍遥丸对于肝郁脾虚引起的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和情绪低落有治疗效果。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安神补脑液 安神补脑液可改善因气血两亏导致的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经衰弱和长期精神紧张引起的情绪低落、思维消极等情况。运动员慎用。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5.龙胆泻肝丸 龙胆泻肝丸用于肝胆实火上攻所引起的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耳鸣等症状。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以上提及的所有药物均需要经过医生诊断后遵医嘱进行使用。在中医师指导下,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是必要的。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以评估药物疗效并监测可能出现的心理副作用。
焦虑不安吃什么中成药

一般情况下,焦虑不安可以遵医嘱服用安神补心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合剂、柏子养心丸等中成药。

1、安神补心丸

安神补心丸主要是由丹参、五味子、合欢皮、地黄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等症状。所以焦虑不安可以遵医嘱服用安神补心丸进行治疗。

2、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丸主要是由朱砂、黄连、当归、甘草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镇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胸中憋闷、心悸不宁等症状。所以焦虑不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朱砂安神丸进行治疗。

3、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主要是由丹参、当归、茯苓、五味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阴虚血少、神疲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症状,也可以用于治疗焦虑不安的症状。

4、酸枣仁合剂

酸枣仁合剂主要是由酸枣仁、川芎、茯苓、五味子等中药组成,具有养血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心血不足所引起的虚烦不眠、头晕目眩、疲倦乏力等症状,也可以用于治疗焦虑不安的症状。

5、柏子养心丸

柏子养心丸主要是由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当归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也可以用于治疗焦虑不安的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失眠多梦早醒,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心慌
失眠多梦早醒、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心慌等不适症状可以通过睡眠管理训练、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中药调理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 1.睡眠管理训练 通过建立规律的睡眠模式、放松技巧及认知重构来改善睡眠质量。适用于因生活习惯紊乱导致的失眠患者。 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压力和焦虑,进而改善睡眠质量。此方法适合于存在明显心理压力或情绪困扰所致的失眠情况。 3.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和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促进自然入眠。对于经常久坐不动的人群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种较好的调节手段。 4.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涉及调整日常膳食结构以助于提升睡眠品质,如晚餐避免过量摄入刺激性食物。适用于那些希望借助日常饮食变化来改善其睡眠状况的人群。 5.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可依据体质特点配制汤剂或丸散膏丹等剂型以调养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中医认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皆能扰动心神致使人不得安卧因此运用中药可以平抑五志安神定志。 针对失眠多梦早醒、情绪低落等症状,建议采取综合治疗策略。除上述提及的方法外,适量日光暴露也有助于调节生物钟,而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