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铁蛋白偏低的原因及危害

李声 血液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咨询

铁蛋白一般是指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偏低可能是饮食不当、缺铁性贫血、肝炎、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等原因导致的。

1.饮食不当:如果患者平时摄入的食物中含铁量不足或者存在挑食的情况,则会导致体内缺乏铁元素,从而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吃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进行改善,比如动物肝脏、红枣等。

2.缺铁性贫血:由于身体内铁含量过低,无法满足正常生理活动的需求,就会引起该疾病的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无力、易疲劳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葡萄糖酸亚铁片等药物治疗。

3.肝炎:多考虑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甚至还会伴有厌油腻、黄疸等情况。可以遵医嘱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4.恶性肿瘤:若机体内的细胞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恶变,也会引发此现象。常会伴随消瘦乏力、腹部包块等症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的方式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放疗化疗等方式联合治疗。

5.肾功能不全:通常是肾脏疾病所造成的,发病以后容易影响到体内的代谢,使体内的铁不能够及时排出体外,从而造成上述情况。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利尿剂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还可能与白血病有关,建议患者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就诊治疗。

2023-11-13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铁蛋白偏低的原因及危害
铁蛋白偏低可能是缺铁性贫血、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引起的,可能会导致贫血,影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铁代谢相关检查和骨髓穿刺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红细胞合成不足而引起的贫血。铁是血红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铁含量低时,血红素合成减少,影响氧气运输和利用,引起贫血。补铁剂如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片等口服铁盐可用于纠正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铁吸收障碍是指机体对摄入的铁不能有效吸收和利用,导致铁储备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这使得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铁来合成血红蛋白,从而出现贫血的症状。补充维生素C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因此患者可以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等来改善铁的吸收。 3.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可导致铁消耗量增加,超过机体造血能力,使铁储存耗竭,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长期失血会导致铁缺乏,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引起贫血。对于慢性出血性疾病,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慢性出血需行手术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根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痔疮引起的慢性出血可通过硬化剂注射、胶圈套扎法等方式止血。 4.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血红素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导致铁利用障碍,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雄性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丙酸睾酮、甲睾酮等,以刺激红细胞生成。 5.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中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速度加快,超过了骨髓造血补偿的能力,导致贫血的发生。此时铁从破损的红细胞中释放出来,但因为红细胞数量减少,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铁,进一步加重铁缺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免疫调节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药物进行化疗,同时配合应用泼尼松、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缓解贫血症状。 建议定期监测铁蛋白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变化。必要时,应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测定等相关检查,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和类型。
女性铁蛋白偏低的危害
女性铁蛋白偏低可能导致贫血、乏力、心悸、皮肤苍白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危害。 1.贫血 铁蛋白低导致铁储存不足,影响血红素合成,进而影响红细胞的产生。容易引起组织缺氧、疲劳、眩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活动耐力下降。 2.乏力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蛋白降低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从而引发乏力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全身无力、易疲劳等不适症状,可能伴随体重减轻和食欲减退。 3.心悸 铁蛋白水平低下可能导致贫血,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以弥补血液中的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引起心悸的感觉。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不规则或快速跳动,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4.皮肤苍白 铁蛋白低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使血液中红细胞减少,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出现皮肤苍白的现象。皮肤会呈现苍白色,伴有指甲扁平、脆弱等症状,还可能伴随头晕、耳鸣等现象。 5.免疫力下降 铁蛋白低会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因为铁参与多种酶的活性,包括免疫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患者可能出现频繁感染、伤口愈合缓慢等问题,长期铁蛋白低还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及铁代谢指标检测,以监测铁蛋白水平。若持续存在铁蛋白偏低的情况,可以适当食用红枣、木耳等铁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来补充铁质。
铁蛋白偏高的原因及危害
铁蛋白偏高的原因可能是缺铁性贫血纠正期、巨球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肝硬化等,其可能影响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血液学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 1.缺铁性贫血纠正期 由于机体处于缺铁状态,在补充铁剂后会出现铁蛋白暂时性的升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片等药物进行补铁治疗。 2.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增生,导致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M浓度增高,进而引起铁蛋白水平上升。患者可遵医嘱通过化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如环磷酰胺注射液、美法仑注射液等。 3.溶血性贫血 当出现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速度加快,铁代谢异常,铁蛋白合成增加以补偿铁的损失,因此会导致铁蛋白偏高。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进行脾切除术来改善病情。 4.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瓣膜内膜炎症,炎症反应刺激心脏组织产生铁蛋白,导致其浓度升高。针对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主要是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氨苄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分散片;而手术治疗则需由专业的心脏外科医师进行。 5.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摄取、转运和利用铁元素,导致铁质在体内积聚并转化为铁蛋白。对于肝硬化的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建议定期监测铁蛋白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必要时,应进行进一步的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铁代谢指标检测等,以评估铁储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