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抑郁症引起手发抖是什么原因

乌怡舒 精神心理科
承德市中医院 三甲
咨询

抑郁症引起的双手发抖,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关。此外,也可能与末梢循环障碍、脑部缺氧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长时间抑郁情绪无法缓解,导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衡,从而出现双手颤抖的症状,并伴有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

2.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部分患者在患上抑郁症后,会导致体内内分泌系统失调,而甲状腺素属于人体内的内分泌激素之一,在受到影响之后就会引发双手不自觉的颤抖症状,并且还会伴随有体重增加、多汗、畏寒怕冷等情况发生。

3.末梢循环障碍:如果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则可能会因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进而使肢体末端供血不足,造成手脚冰凉、麻木、发抖的情况。

4.脑部缺氧:若抑郁症患者因疾病本身的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不佳或者失眠时,可进一步加重上述症状,致使大脑细胞得不到充分休息,长此以往则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乏力、手指震颤等问题。

5.心理因素:当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持续低落并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就容易产生自责的心理,认为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困扰,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双手不自觉地颤抖现象。

建议积极前往医院精神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同时还需要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式辅助改善。

2024-04-02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青少年抑郁症是什么原因引起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生活事件压力、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人格特质。鉴于青少年抑郁症的复杂性和影响,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因为某些基因可能增加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因此,在诊断出抑郁症后,可以考虑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行治疗,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2.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化学物质,帮助调节情绪和行为。失衡可能导致情绪反应异常,出现抑郁症状。SSRIs类抗抑郁药通过提高突触间隙内5-羟色胺浓度来发挥作用,例如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 3.生活事件压力 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学业失败等,可能会导致个体经历强烈的情感压力,从而诱发抑郁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应对这些压力源,常用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疗法。 4.家庭环境因素 来自父母或监护人的不良教育方式、过度保护或忽视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增加抑郁症风险。家庭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旨在改善家庭氛围,减轻成员间的紧张关系,促进情感交流。 5.人格特质 具有悲观、自卑等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而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发展为抑郁症。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面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建议,比如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 针对青少年抑郁症,家长应注意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定期监测其睡眠质量,以早期发现并干预相关症状。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MRI成像、脑电图检查以及精神状态评估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大脑器质性疾病。
产前抑郁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产前抑郁症可能是由遗传因素、激素变化、心理社会因素、睡眠障碍、营养不足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因素 产前抑郁症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若亲属有抑郁症病史,则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因此,可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等。 2.激素变化 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患产前抑郁症的风险。针对激素变化导致的抑郁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利培酮片、奥氮平片等抗精神病药物来改善病情。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个体对孕期变化产生负面情绪反应。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产妇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减少由不良认知引起的情绪困扰。 4.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持续存在睡眠质量和数量的问题,会影响情绪调节功能,使人更容易感到疲劳和沮丧。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对于缓解产前抑郁症至关重要。建议采取规律作息时间表,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使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改善失眠状况。 5.营养不足 营养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和心理健康,使产妇更容易受到情感波动的影响。均衡饮食,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鲑鱼,有助于改善神经递质平衡。 产后,应关注产妇的心理健康状态,定期评估其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抑郁风险。必要时,推荐进行心理咨询或物理治疗以支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郁症是什么原因引起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生活事件压力、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人格特质。鉴于青少年抑郁症的复杂性和影响,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的一级亲属患有抑郁症,则其子女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因此,针对这类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行抗抑郁治疗,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2.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是参与调节大脑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当它们之间平衡被打破时,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引发抑郁症。例如,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来评估大脑活动模式和结构异常,有助于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生活事件压力 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如亲人离世、学业失败等,可能会导致个体长时间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进而诱发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减轻由负面认知引起的抑郁症状。 4.家庭环境因素 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家庭冲突、缺乏父母关爱等不利因素可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心理教育可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家庭内部和谐氛围,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5.人格特质 某些人格特征,如内向、敏感、完美主义等,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压力影响而出现抑郁倾向。社交技巧训练可以帮助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接纳能力,从而降低抑郁风险。 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氯硝西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