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和副作用

松学 全科
咸宁市中心医院 三甲
咨询

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是祛痰,其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皮疹、头痛、支气管痉挛等。

1、作用

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祛痰药,主要成分是乙酰半胱氨酸,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能够治疗浓稠黏痰引起的不易咳出的呼吸道疾病,还可以治疗肺炎、支气管扩张症等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等症状。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能够使痰液逐渐稀释,帮助痰液排出。

2、副作用

部分患者在使用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头痛、支气管痉挛等副作用,通常在停药后会自行缓解。

如果患者对该药物过敏,应禁止使用,以免出现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支气管痉挛,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需要注意,避免与氯丙嗪、异丙嗪等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建议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需要注意,避免私自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引起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023-09-05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与功效
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具有痰液稀释、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改善呼吸功能、抗氧化作用以及抗炎作用等功效与作用。该药物属于处方药,使用时需遵医嘱。 1.痰液稀释 本品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粘稠度,使痰液变薄易于咳出。适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 2.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 本品可增强肺泡Ⅱ型细胞生物活性,促进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释放,从而起到上述作用。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IAP所致的肺损伤患者的治疗。 3.改善呼吸功能 本品通过抑制蛋白酶的产生和活性,减轻炎症反应,进而缓解呼吸功能障碍。对于急性肺损伤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有辅助治疗效果。可遵医嘱口服或静脉滴注。 4.抗氧化作用 乙酰半胱氨酸具有还原性,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对抗氧化应激,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由氧化应激引起的各种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5.抗炎作用 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存在巯基,能够抑制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产生,故而具有抗炎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所引起的咳嗽、咯痰等症状。需注意的是,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使用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时应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如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另外,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量以利于痰液排出。
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和副作用
冠状动脉的解剖及分段: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其开口分别位于左、右冠状窦内,左冠状动脉又分为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回旋支(CX)。左主干为一自主动脉根部发出的长约1~3cm的主干,左前降支走行于室间沟内,分三段:近段(LAD1)为左主干末即前降支起始段到第一对角支(D1)或间隔支发出处,中段(LAD2)为第一对角支发出处到前降支动脉转角处,远段(LAD3)为前降支动脉转角以下部分;回旋支走行于左房室沟内,分两段:近段(CX1)为从开口到第一钝缘支,远段(CX2)为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脉终末;右冠状动脉(RCA)主干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分三段:近段(RCA1)为右冠状动脉开口到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或右冠状动脉的第一个弯曲部,中段(RCA2)为第一右室支发出处到锐缘支(AMB)发出处(恰好位于右冠状动脉的第二个弯曲部,右心室的锐角缘上),远段(RCA3)为锐缘支发出处到后降支。冠状动脉分支变异较大,左冠状动脉有间隔支、第一对角支(D1)或中间支、第二对角支(D2)、第三对角支(D3),第一钝缘支(OM1)、第二钝缘支(OM2)及第三钝缘支(OM3)。右冠状动脉分支有圆锥支(C)、右房支(RAB)、第一右室支(RVB1)、第二右室支(RVB2)、第三右室支(RVB3)、锐缘支(AMB)、左室后支(PLVB)、后降支(P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