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孩子感冒血小板降低是怎么回事儿

宗江庞 小儿内科
荆州市中医院 三甲
咨询

感冒一般指上呼吸道感染。孩子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血小板降低的情况可能是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免疫系统异常、继发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引起的。

1.病毒感染:如果孩子的身体抵抗力比较低,并且受到了流感病毒的侵袭,在进行相关检查时会出现上述结果。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等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副作用:由于部分儿童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较多,如头孢克肟胶囊、青霉素V钾片等,可能会对机体骨髓造血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此时需要及时停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改善病情。

3.免疫系统异常:若患儿本身存在免疫系统异常的问题,则容易诱发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白细胞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家长应督促患儿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继发性贫血:若患儿患有严重疾病,比如急性白血病或者淋巴瘤,会对正常的造血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引发这种情况。必要时可配合医生选择化疗的方式进行处理。

5.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疾病属于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会导致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生成受阻,从而引起这一现象。患儿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输血治疗,同时联合应用环孢素软胶囊、酚磺乙胺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能与脾脏肿大有关,建议患儿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其他检查后明确具体病因并积极接受治疗。

2024-05-15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宝宝感冒血小板高是怎么回事
宝宝感冒后出现血小板偏高可能与感染性血小板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有关,需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血液疾病。 1.感染性血小板增多症 感染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刺激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针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小板水平,如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或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感染。 2.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血液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殖并分泌大量IgM型免疫球蛋白。高水平的IgM可以刺激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缓解病情,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等。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由CML慢粒细胞特异性融合基因BCR-ABL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所致,以髓系祖细胞(CFU-C)无限增殖为特点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当慢性期转化为加速期时,脾脏肿大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较为常见。靶向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之一,通过特定分子靶点阻断病变信号通路,达到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目的,代表性药物包括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达沙替尼片等。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源自造血干细胞的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骨髓造血组织中出现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障碍,表现为无效造血和造血功能衰竭。骨髓增生异常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加。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通常采用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来替代受损的骨髓,从而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可引起血小板升高。羟基脲是常用的降细胞治疗药物,能选择性地抑制DNA合成,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适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以及凝血功能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
小孩感冒血小板高是怎么回事
小孩感冒血小板高可能是感染性血小板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感染性血小板增多症 感染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机体对感染产生炎症反应,刺激造血系统过度产生血小板。这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增强,从而引起血栓形成。针对感染性血小板增多症,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2.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合成并分泌入血,导致血液中IgM浓度增高。高水平的IgM可刺激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因此会出现血小板偏高的现象。对于巨球蛋白血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环磷酰胺、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以及苯丁酸氮芥等烷化剂。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体内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这些白细胞会释放出多种因子,如白介素-6和白介素-11,这些因子能够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裂,进而增加血小板的数量。临床上常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达沙替尼片等靶向药物来控制病情发展。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出现异常增生,此时为了弥补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缺陷,巨核细胞也会代偿性的增生,从而导致血小板升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那格雷、羟基脲等药物进行治疗。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容量超过正常范围,而红细胞寿命较长,当红细胞容量过多时,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使血容量减少,继而导致血液浓缩,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偏高。通常采用干扰素α、羟基脲等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应进行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穿刺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血小板低怎么回事儿
血小板低可能是由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放射性损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法正常产生血小板。这使得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环孢素A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提高血小板水平。 2.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由于单克隆IgM增多,导致血液粘度增高,影响了红细胞和其他血细胞的流变学特性,引起微血管栓塞、组织缺氧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苯丁酸氮芥为抗肿瘤药,能特异性地与DNA发生烷化作用,干扰DNA合成代谢过程,阻碍蛋白质合成,使细胞死亡,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可改善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病情。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等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阿扎胞苷是一种核糖核酸合成抑制剂,能够选择性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繁殖,同时对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较小,适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放射性损伤 放射线照射后会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进而影响到血小板的生成,造成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下降。美罗华是一种靶向CD52分子的人鼠嵌合型IgGκ型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对于巨球蛋白血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5.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瓣膜内膜损害,常伴有赘生物形成的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容易脱落并随着血液循环移动至其他部位,如脑部,引起脑梗死的发生。青霉素G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可有效控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情发展,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诊断。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