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老人发热又发冷怎么回事

骆棠世 全科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咨询

发热一般是指发热。老人发热又发冷,多考虑是受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受凉

若是天气比较寒凉,不注意自身保暖情况,可能会使身体受到寒凉刺激,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身体发冷、发热等情况。建议患者注意自身保暖,适当增加衣物,也可以通过温毛巾擦拭身体的方式进行改善。

2、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身体受到病毒入侵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不适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发热、畏寒、四肢酸痛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板蓝根颗粒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急性支气管炎

如果长期吸烟酗酒,可能会使支气管黏膜受到损伤,容易受到细菌入侵诱发急性支气管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不适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胶囊、青霉素V钾片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戒烟戒酒,多加休息。

4、肺炎

肺炎是指肺泡、远端气道和肺间质的感染性炎症,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咳痰等症状。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片、阿昔洛韦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5、急性肾盂肾炎

如果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细菌通过尿道进入肾盂部位诱发急性肾盂肾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腰痛、尿痛、高热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青霉素V钾片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吃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2023-09-22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推荐
全身发冷寒颤又发热怎么回事
全身发冷寒颤又发热可能是感染性休克、败血症、急性肾衰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表现,这些都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建议立即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此时身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从而引起发热;同时也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出现寒战、四肢冰冷等症状。感染性休克通常需要紧急抗感染治疗,例如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 2.败血症 败血症是由血液中的病原体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控制感染,进而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针对败血症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万古霉素等。 3.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时肾脏不能有效地清除体内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导致这些物质在体内积聚,引起水肿和液体潴留。液体潴留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组织间隙水肿,影响皮肤的微循环,降低其散热能力,从而引起畏寒、寒战的症状。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常采用血液净化方式促进毒物排泄,如腹膜透析、血液滤过等。 4.疟疾 疟疾由特定的寄生虫感染所致,当人体受到疟原虫侵袭后,会引起周期性的高热、寒战和出汗等症状。这是由于疟原虫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疟疾的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疟药物,如氯喹、奎宁等,以杀灭疟原虫。 5.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导致多种器官受累。这可能会干扰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引起发热和寒战。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通常涉及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以及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以减轻症状并控制病情。 建议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测,如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等。在确诊前,应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加重不适症状,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加温以免加剧发热现象。
浑身发冷又发热是怎么回事
浑身发冷又发热可能是由感染性发热、药物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白血病、艾滋病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感染性发热 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致热源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对抗这些病原体。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内生致热源,刺激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发热。感染性发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利巴韦林颗粒等。 2.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身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体温调节失衡,从而引起浑身发冷和发热的症状。如果确定是药物引起的浑身发冷和发热,则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咨询医生更换其他替代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一组高代谢症候群,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使产热量增加,出现怕热多汗、皮肤潮湿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服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 4.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在疾病进展期,由于大量白血病细胞增殖,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此时机体处于一种免疫状态,容易诱发发热的情况发生。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VDCP方案(长春新碱+泼尼松+环磷酰胺+蒽环类药物);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需接受靶向治疗,如伊马替尼。 5.艾滋病 艾滋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致,随着病情发展至晚期阶段,免疫系统受损严重,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易伴随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持续性低热。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来进行传染,建议患者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使用拉米夫定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针对浑身发冷又发热的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病因并获得适当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HIV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
浑身发冷又发热是怎么回事
浑身发冷又发热可能是由感染性发热、药物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白血病、艾滋病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感染性发热 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致热源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对抗这些入侵者。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内生致热原,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针对感染性发热,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来缓解症状。 2.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身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体温调节失衡而出现浑身发冷又发热的症状。如果确定是药物引起的症状,则需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其他药物或者调整用药剂量。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导致新陈代谢加速,使身体产生过多热量,进而引起发热和出汗不畅的感觉。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可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轻症状。 4.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异常增殖,释放炎症因子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引起发热。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例如环磷酰胺、阿霉素等。 5.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体温波动,出现发热现象。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HIV感染,如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需遵医嘱服用。 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支持免疫系统的恢复。必要时,建议进行血液培养、尿液分析以及甲状腺功能测定,以便进一步评估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四肢发冷又发热是怎么回事
四肢发冷又发热可能是由感染性休克、内分泌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损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所导致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此时机体为抵抗病原体侵袭而大量消耗能量,进而出现四肢冰冷、出汗异常等症状。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及时补液扩容,维持血容量稳定,防止器官组织缺血缺氧。 2.内分泌功能紊乱 内分泌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从而引起四肢发冷和发热交替的现象。针对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3.自主神经系统损伤 自主神经系统损伤可能会影响身体对温度的感觉和控制,导致四肢发冷和发热的症状。对于自主神经系统损伤,可遵照医生的意见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促进恢复。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引起代谢率增高,产热量增加,但同时也会加速散热,因此会出现四肢发冷后又发热的情况。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可用于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缓解症状。 5.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机体对感染的应激反应,进而引发四肢发冷和发热交替的现象。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主要手段,例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口服给药。 建议关注自身血压变化,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值,以评估是否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风险。必要时,可进行血液培养、尿常规以及电解质分析等检测,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