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烦意乱在中医上一般是指心中烦躁、无心安神,可能是情志不畅导致的情志内伤,也可能与阴虚火旺、实热症、血虚、气郁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的中医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1.情志不畅:由于肝主疏泄,若长期情绪抑郁,则会导致肝失疏泄,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心烦意乱等。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逍遥丸、舒肝解郁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阴虚火旺:多是房事过度、过量服用温燥劫阴之品,以及年老体衰所致,可导致体内阳气偏亢,火热之邪充斥于外,进而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心烦意乱等。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3.实热症:通常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所引发的一系列证候,也可由饮食辛辣刺激、嗜酒、情志不遂等多种原因诱发,可表现为高热、烦躁、狂躁、谵语、昏迷、痉挛抽搐等症状,因此会出现心烦意乱的情况。此时需要遵医嘱采取清营凉血、泻火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使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药物。
4.血虚:可能与先天体质差、久病等原因有关,患病后气血不足,不能正常濡养机体,致使脏腑组织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失眠多梦、健忘、头晕耳鸣、疲倦无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心烦意乱等。此时可以配合医生使用人参归脾丸、乌鸡白凤丸、阿胶补血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5.气郁:主要考虑为情志因素,如忧愁思虑过多,或者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则形成气滞,进而引起心烦意乱的症状,还可伴有胸部憋闷疼痛、嗳气吞酸、肠鸣下利、苔薄白、脉弦细等表现。此时需遵医嘱应用一些行气解郁的中药,例如柴胡疏肝散加减来缓解。
除上述情况外,还可能与心血瘀阻、痰浊壅塞等情况有关。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并且注意休息,有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