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和肿胀,使细菌易于侵入并引起感染。轻度尿道损伤可通过休息和口服抗生素治疗,重度则需手术修复。
2.尿道异物
异物刺激可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增加细菌附着和繁殖的机会,从而诱发感染。处理异物后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3.尿道梗阻
尿液流通受阻,易滞留并形成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进而发生感染。解除梗阻是关键,例如采用药物扩张或手术切开的方法来改善排尿状况,常用药物包括坦索罗辛、多沙唑嗪等。
4.尿道结石
尿道结石可能导致尿道狭窄或堵塞,阻碍尿液排出,增加感染风险。对于较小的结石可能尝试服用枸橼酸钾颗粒、复方金钱草颗粒等促进结石排出;若结石较大,则建议进行碎石术。
5.尿道炎
由淋球菌、非淋球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尿道炎会导致尿道黏膜炎症,失去正常防御功能而容易受到细菌入侵。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推荐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结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