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感染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性微生物侵入伤口内部,导致局部出现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引发炎症。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方法,如青霉素G、头孢曲松钠可有效抑制或杀死致病菌,减轻炎症反应。
2.异物刺激
异物包括缝线、滑石粉颗粒或其他外来物质,这些物质作为非正常成分进入伤口,机体为排除这些“入侵者”,会发生炎症反应。如果异物较小且无毒,通常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排出体外;若异物较大或有毒,则需手术取出。
3.物理摩擦
物理摩擦会导致皮肤表面完整性受损,使外界环境中的细菌更容易进入体内并引发炎症。对于轻度摩擦伤,可通过碘伏消毒处理;重度摩擦伤则需要清创术以去除坏死组织。
4.过度活动
过度活动会引起血液循环加快,导致伤口处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素,进而形成黑色血痂。患者应减少剧烈运动,注意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5.血液循环加速
血液循环加速时,白细胞数量增加,这些白细胞可以穿过受损的血管壁到达伤口部位进行防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进一步损伤的因素。
建议定期监测伤口愈合情况,避免自行搔抓或破坏新生组织,以免加重炎症。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抗感染和止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