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抽搐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于面神经麻痹、特发性震颤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建议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生理性因素
如果患者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失眠、焦虑、紧张等,可能会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出现脸部抽搐的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应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一段时间后即可缓解。
2、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可能是脑卒中、感染等中枢性病变,或者是肿瘤、外伤等周围性因素。典型症状为患者一侧的面部感觉障碍及活动受限制,比如患者有眼斜和嘴歪的症状。建议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或者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出现细菌感染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针灸、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改善面瘫的症状。
3、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以双上肢起病,逐渐影响头、下肢、躯干、喉面部肌肉,症状缓慢加重,可出现脸部抽搐。患者可遵医嘱选择普奈洛尔、扑米酮、阿罗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立体定向丘脑手术、深部丘脑刺激术等。
除以上常见因素外,也可能是由于抽动症等引起的,应及时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