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尿里有血红蛋白怎么回事

高建军 生殖健康科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咨询
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可能是肾小球肾炎、溶血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糖尿病肾病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双侧肾脏免疫炎症反应,肾脏固有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和纤维化,引起肾功能减退的一组肾脏疾病。由于炎症细胞浸润、新月体形成等病理变化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红蛋白从尿液中漏出。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药物进行治疗。
2.溶血性贫血
当机体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的红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时,如G6PD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而提前破坏增多,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出现贫血。此时由于红细胞膜损伤,血红蛋白会进入血液循环中,随着尿液排出,表现为尿中有血红蛋白。对于急性溶血者,需要输注新鲜全血或红细胞以纠正贫血;慢性溶血者则需接受铁螯合剂治疗,例如去铁胺、地拉罗司等。
3.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进而引起血清钙升高。高钙血症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使其对血红蛋白的重吸收减少,因此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药物进行化疗。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出血倾向、高黏滞血症以及肾功能损害。由于血液中的单克隆IgM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凝血因子消耗性降低,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凝血过程,导致凝血功能下降,增加出血风险。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依鲁替尼、奥法木单抗等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5.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持续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增高,促进系膜细胞增生,刺激基底膜增厚,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硬化后,血红蛋白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原尿中,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血红蛋白尿。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遵循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的原则,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测试和血红蛋白检测等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66
2024-02-06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