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可采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血海穴、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针灸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足三里穴
选择穴位后用指切法探查找出酸、麻、胀感,然后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给予温和刺激。此穴位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水分代谢,从而缓解下肢水肿。
2.三阴交穴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下肢,医生对准穴位垂直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直至出现酸胀感,留针30分钟。本穴属足太阴脾经,能补脾胃而助运化,利水道而消肿满,主治腹胀、肠鸣、泻泄、小便不利、遗精、崩漏、带下等症。
3.血海穴
患者采取正坐位,屈膝成90度,在大腿内侧股骨内上髁上缘,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取穴;使用毫针直刺0.5~0.8寸。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具有祛风止痒、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乳汁缺乏、瘾疹、湿疹等病症。
4.曲池穴
患者取座位或者平卧位,屈肘成直角,肘横纹桡侧端即是该穴位位置;医者将消毒后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约1~
5.合谷穴
患者取座位或仰卧位,拇指向腕部弯曲,第二掌骨桡侧的中间就是合谷穴的位置;医者会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患肢,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穴位,可感到酸胀感。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镇静止痛、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之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龈肿痛、便秘等。
除了上述针灸治疗外,建议患者还可适当进行腿部按摩,如环跳、承扶、殷门等穴位的按摩,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辅助减轻水肿症状。
1.足三里穴
选择穴位后用指切法探查找出酸、麻、胀感,然后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给予温和刺激。此穴位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水分代谢,从而缓解下肢水肿。
2.三阴交穴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下肢,医生对准穴位垂直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直至出现酸胀感,留针30分钟。本穴属足太阴脾经,能补脾胃而助运化,利水道而消肿满,主治腹胀、肠鸣、泻泄、小便不利、遗精、崩漏、带下等症。
3.血海穴
患者采取正坐位,屈膝成90度,在大腿内侧股骨内上髁上缘,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取穴;使用毫针直刺0.5~0.8寸。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具有祛风止痒、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乳汁缺乏、瘾疹、湿疹等病症。
4.曲池穴
患者取座位或者平卧位,屈肘成直角,肘横纹桡侧端即是该穴位位置;医者将消毒后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约1~
5.合谷穴
患者取座位或仰卧位,拇指向腕部弯曲,第二掌骨桡侧的中间就是合谷穴的位置;医者会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患肢,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穴位,可感到酸胀感。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镇静止痛、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之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龈肿痛、便秘等。
除了上述针灸治疗外,建议患者还可适当进行腿部按摩,如环跳、承扶、殷门等穴位的按摩,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辅助减轻水肿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