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的区别在于定义、症状、治疗、好发人群、影像学表现等方面。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1、定义不同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质疾病,其特征是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骨质破坏则是指骨组织被破坏、吸收,而且被侵蚀的程度会更加严重,会造成局部的骨质缺损。
2、症状不同
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腰背容易疼痛、骨折、脊柱变形等症状。而骨质破坏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3、治疗不同
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碳酸钙片、枸檬酸钙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适当吃一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比如牛奶、虾皮等。骨质破坏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刮除和植骨术、外伤性骨折处理原则等。
4、好发人群不同
骨质疏松多发于绝经后的女性以及老年人,而骨质破坏多发于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
5、影像学表现不同
骨质疏松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会发现骨质密度降低,骨小梁会变细,骨皮质会变薄。而骨质破坏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会发现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会变粗,骨皮质会变薄。
无论是骨质疏松还是骨质破坏,对患者的身体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检查结果,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偏食,以免导致身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