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针灸治疗方法包括足三里穴、悬钟穴、丘墟穴、太溪穴、涌泉穴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足三里穴
取坐位或仰卧位,使用毫针刺入穴位约0.5-1寸深,一般留针20-30分钟。此穴位具有健脾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能够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对于足底筋膜炎引起的不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悬钟穴
患者可采取正坐位,在外踝尖上4横指处找到悬钟穴位置,然后由医生用毫针直刺穴位深度为0.5~1寸。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及下肢痿痹等症,因此对足底筋膜炎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丘墟穴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仰卧位姿势,医生会用毫针垂直快速刺入穴位内,进针得气后不做大幅度提插捻转,即刻出针。本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胆经,故而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肩背酸楚、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等病症,所以能有效缓解足底筋膜炎引发的相关症状。
4.太溪穴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则会用毫针斜刺或者平刺入穴位0.5~0.8寸深。本穴是肾经之输穴,又为原穴,有滋补真阴、壮水涵木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失眠多梦、耳鸣耳聋、月经不调、遗精滑精、腰膝酸软等,因此也适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治疗。
5.涌泉穴
患者取正坐或仰卧位,医生则会用毫针直刺穴位0.5~1寸深。本穴位于足底部,屈趾时动脉应手,刺激此处可引火下行,使相火归根,因此主治昏厥、休克、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证、高血压病、头顶痛、鼻衄、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足底发热等症状,所以对于足底筋膜炎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在接受针灸治疗足底筋膜炎期间,建议减少度运动,以免加重足部负担。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辅助疾病的恢复。
1.足三里穴
取坐位或仰卧位,使用毫针刺入穴位约0.5-1寸深,一般留针20-30分钟。此穴位具有健脾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能够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对于足底筋膜炎引起的不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悬钟穴
患者可采取正坐位,在外踝尖上4横指处找到悬钟穴位置,然后由医生用毫针直刺穴位深度为0.5~1寸。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及下肢痿痹等症,因此对足底筋膜炎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丘墟穴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仰卧位姿势,医生会用毫针垂直快速刺入穴位内,进针得气后不做大幅度提插捻转,即刻出针。本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胆经,故而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肩背酸楚、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等病症,所以能有效缓解足底筋膜炎引发的相关症状。
4.太溪穴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则会用毫针斜刺或者平刺入穴位0.5~0.8寸深。本穴是肾经之输穴,又为原穴,有滋补真阴、壮水涵木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失眠多梦、耳鸣耳聋、月经不调、遗精滑精、腰膝酸软等,因此也适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治疗。
5.涌泉穴
患者取正坐或仰卧位,医生则会用毫针直刺穴位0.5~1寸深。本穴位于足底部,屈趾时动脉应手,刺激此处可引火下行,使相火归根,因此主治昏厥、休克、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证、高血压病、头顶痛、鼻衄、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足底发热等症状,所以对于足底筋膜炎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在接受针灸治疗足底筋膜炎期间,建议减少度运动,以免加重足部负担。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辅助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