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导致黏膜破损,细菌侵入并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轻度尿道损伤可通过休息和口服抗生素治疗,重度则需手术修复。
2.尿道异物
尿道异物如结石、导尿管等可机械性刺激尿道黏膜,诱发感染。处理包括移除异物及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
3.尿道梗阻
尿道梗阻阻碍了正常排尿过程,使尿液滞留于膀胱内,增加细菌滋生机会。解除梗阻是关键,例如采用药物扩张或手术切开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坦索罗辛、多沙唑嗪等。
4.长期留置尿管
长期留置尿管会导致尿道黏膜受损,为细菌提供入侵途径。预防为主,减少不必要的插管时间,必要时选用细软材质的尿管,并定期更换。
5.尿道狭窄
尿道狭窄限制了尿液流通,增加尿液滞留的风险,有利于细菌生长。可通过手术治疗如内窥镜下尿道扩张术来缓解狭窄程度。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建议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