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00- 39.net
首先应对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症状及其原有心脏病作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用何种方法治疗以及确定治疗的终点。
1、无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患者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如无明显症状,不必使用药物治疗。如患者症状明显,治疗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减轻患者焦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应激等。药物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一般很少需要应用IC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二尖瓣脱垂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仍遵循上述处理原则。如患者合并二尖瓣反流及心电图异常表现,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可首先给予β受体阻滞剂,无效时始改用I类药物。
2、急性心肌缺血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患者有很高的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过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先兆,特别是作出现以下情况时: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多源(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或连续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R-on-T)。因而提出,所有患者均应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药物为静注利多卡因。近年研究发现,原发性心室颤动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自从开展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原发性心室颤动发生率已大大下降。目的不主张在所有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仅对早期出现上述类型室性期前收缩时使用。利多卡因无效时改用静注普鲁卡因胺。若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窦性心动过速与室性期前收缩,早期静脉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减少心室颤动的发生。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其他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如变异型心绞痛、溶拴治疗、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胺。急性肺水肿或严重心力衰竭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治疗应针对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
3、慢性心脏病变
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病患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有很高的心脏性猝死危险性,特别是伴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时,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应用某些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尽管药物能有效抑制室性期前收缩,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应当避免应用I类,特别是IC类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β受体阻滞剂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不显著,但能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发生率。低剂量胺碘酮应用于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力衰竭伴游有关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死亡率与心脏性死亡率。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imoprourou:3Q
你好,请问患者有什么不适症状?这个情况,在治疗上,如果患者症状比较明显的建议服用些药物治疗,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建议再观察下看看,病情变化或者严重了及时就诊治疗。ydt
2009-09-28 18:12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