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
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蓄积于基底神经节、丘脑和下橄榄核等部位,这些部位含有最多的胆红素转运蛋白。此时胆红素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干扰其正常功能。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可表现为嗜睡、活动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昏迷的情况。
2.嗜睡
睡眠障碍可能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意识状态,导致嗜睡的发生。这种症状可能伴随有持续的困倦感,白天难以保持清醒,但不会完全陷入深度睡眠状态。
3.吸吮力减退
核黄疸通常由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引起,母子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如ABO血型系统中A-B抗原不相容。当母亲为A型、B型或AB型血,父亲为O型血时,可能发生此现象。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G类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溶血。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液流经脑组织时,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低分子量胆红素运载蛋白相结合,形成稳定的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阻碍了胆红素向脉络丛上皮细胞内的扩散,使胆红素不能被摄取并转化为胆盐而排出体外,从而造成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会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进而影响吸吮能力。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吸吮力弱的现象,这可能是核黄疸的前兆之一。
4.肌张力低下
核黄疸会引起脑损伤,导致神经元受损或死亡,失去正常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反馈调节功能,因此会出现肌张力降低的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松弛、被动运动阻力减小等情况,重症者甚至无法自行坐立。
5.拥抱反射减弱
核黄疸时,由于胆红素水平升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包括感觉传入通路和运动传出通路。这使得机体对本应引起拥抱反射的刺激反应减弱或消失。患者在受到突然移动物体靠近面部的刺激时,不会出现双臂交叉抱紧身体的典型反应,而是呈现出缺乏反应或者反应迟钝的表现。
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以评估脑部结构异常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来监测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对于核黄疸的患儿,主要是光疗降低胆红素浓度,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促肝细胞生长素等药物治疗。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定期带孩子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